详细说明
全国政协委员、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审计省长要关注地方债务情况
张静 宋瑞
作为国家“钱袋子”的守门人,审计署因去年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广受关注。而除了大规模的地方债务审计,审计署每年进行的预算执行情况审计、财务审计、中央预算单位审计等工作,都与政府“用好钱,花好钱”关系重大。
在审计署副审计长的位置上干了15年,全国政协委员、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熟谙审计工作,两会期间他接受《第一财经日报》等媒体采访时回应了“屡审屡犯”、同级审计独立性存疑等社会质疑。
董大胜称,像去年这样的全国性政府性债务审计不会每年进行,但今年会通过对9省财政审计及3位省长的责任审计,关注地方债务。
他表示,目前审计部门的审计范围并不小,但审计质量受到基层审计人员力量的限制,因此我国审计力量亟待加强。
“屡审屡犯”属于制度不合理
记者:我们观察发现,有些问题是“屡审屡犯”,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
董大胜:你谈到了一个审计整改的问题,我们审计署,包括国务院对审计整改是非常重视的,每年审计署向人大做了报告以后,国务院都在7月做一个整改部署会议,要求各部门对审计查出的问题,一个一个整改,现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率99%以上,但是有些问题属于体制不合理的问题,难免会出现屡审屡犯的问题,这个需要在体制机制的完善上下功夫。
记者:你们有回头再查的机制吗?
董大胜:我们要落实,被审单位通过整改要给我们一个反馈。
记者:对中国的审计改革,你能做一个概括性的描述么?
董大胜:去年是审计署建立30周年。我们一开始只是对企业财务进行审计,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同级政府预算资金情况进行审计,向人大作报告。最近这些年审计署的视野更宽了,促进审计在宏观调控的落实方面发挥作用。比如我们监督财政的预算收支、财务收支、银行信贷,看符不符合中央宏观调控的方向、结构和要求,这就跳出了单纯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视野,从宏观调控层面来看这个问题。
再比如,过去审计大部分都是事后审计,时效性比较差,现在我们强调跟踪审计。像前几年汶川地震,我们派出人员到现场,跟踪实时的物资分发,遇到问题马上纠正。
我们现在的金融审计,运用了计算机技术做了一个大型商业平台,很多数据下载到系统中,可以随时看,提高了审计时效性,所以中国审计30年的发展虽然不长,但审计的范围和深度,发挥的作用可以算是在国际审计上居于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