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陀罗尼经被
《佛教大辞典》明确指出:陀罗尼经被为佛教密宗圣品,前清王公大员奉旨赏用,视为巽数,此经被遍印梵文密咒,由该宗高僧如法加持,饰终用之,有不可思议之功德。此经被长200厘米、宽138厘米,这件经被又称“缂丝梵字陀罗尼黄经衾”,其纹饰清楚平整,颜色为皇帝专用的正黄色,全衾织满四种文字,汉文,梵文、满文、藏文,均为梵文密咒,是现存仅见的清宫皇帝专用经被。
价值以“平方厘米”计算
“如果真正按照缂丝工艺来计算,如此大尺幅至少需要两人来完成,用每天8小时工作制计算,至少也需要1104天才够。但缂丝工匠大多会因眼部疲劳而不得不半休息半工作,因而其织造年限应该远不止三年。”王浩然粗略计算后这样说到。
他告诉笔者,古代的绣娘必须才德兼备,同时还需对纹样、美术等具备非常高的审美能力,且要从事缂丝长达20-30年,才有可能织造宫廷用品。因此,皇宫里通常仅有三位缂丝绣娘,就连龙袍的修补都必须送回原籍,更别说织造如此大尺幅的缂丝经被了。
“可以说,这样的艺术品不可能出自民间。就算现在zui普通的工匠来仿制,成本也高于20元/平方厘米,总造价更不会低于10万元。”王浩然表示。
如此,这件被故宫杂项权威鉴定专家张淑芬、中国佛教协会大法师弘道法师和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阎振堂等专家共同鉴定为清宫旧物的经被,拍出亿元天价也似乎不足为奇了。
“这确实是清中期真品,虽不能完全肯定就是覆盖在乾隆爷身上的那件,但这种皇帝专属的陀罗尼经被是zui高等级的私人物品,通常不会再有第二套。”张淑芬说。
对此,张惠萍作了进一步解释,《清会典》有这件宝贝的出处,并规定只有亲王以上的皇族逝后才能覆盖陀罗尼经被,只有皇帝才能用正黄色,皇后只能用明黄色。“此前,人们只见过慈禧的陀罗尼经被。而那是明黄色的,等级和规制都远不如这件。”
从9万元到1.3亿元
谁曾料想,这件以1.3亿元成交的国宝,几年前却无人问津。
在北京2005年的一场拍卖会上,一件标价8万元的“清末黄缎子袈裟”流标了,但却被一位工薪阶层的秦先生看中,流标后第二天便东拼西凑了9万元将“袈裟”领回了家。
他连夜拆开了“袈裟”,zui终被夹层里出现的精美绝伦的宝物给惊呆了。
秦先生回忆到:“说它是袈裟确实有点儿勉强。普通袈裟都是把小布片缝缀起来制成的,可它却是一整块黄缎子,里面还隐约透着精美的花纹和文字,蹊跷得很。”
作为业余藏家,秦先生直觉上感到这是个宝物,但并不知晓其真实价值。直到越来越多的专家鉴定后、越来越多的藏家想收购后,他才意识到了宝物的份量。
终于,2008年的一场拍卖会上它作为压轴之作惊艳现身,在11轮的竞价后以7205万元成交。但秦先生却对此并不满意:“今天人不多,还是预期的9千万元低了很多。”
同样作为压轴之作,今年8月中美宏凯威的拍卖会上,一位持168号牌的男士zui终在多位藏家的你争我夺中胜出,以1.3亿元的天价捧走了这件宝物,全场的掌声经久不息。
从9万元到1.3亿元,这在收藏圈来说,确实是“捡漏”了,而且是捡了大漏了。
乾隆裕陵惨遭洗劫
孙殿英盗墓而来
当年,秦先生为了弄清经被的真实来历,曾求助于中国佛教协会大法师弘道法师,而这不是旁人,正是乾隆皇帝的第六世孙——爱新觉罗.毓从。当弘道法师远远看到经被时,就猛然从床上站了起来说:“这是我们老祖宗身上的东西,怎么到你手里了?”
而后,弘道法师向秦先生讲起了一段清室遗族们不堪回首的往事。
清东陵曾是一块与世隔绝、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家禁地。在这里,埋葬历代帝后的陵墓被修建得固若金汤,而堆积了大量无价珍宝的地宫则布满机关暗器。但1928年7月,国民党第十二军军长孙殿英率领盗陵大军兵分两路,一支奔向埋葬慈禧太后的定东陵,另一支则进入了乾隆皇帝的裕陵,用几百斤的炸药轰开了两座皇族陵墓的石门。
此后的7天7夜,无数随葬的金银财宝被洗劫一空,整个墓室遭遇了一场巨大浩劫。
得知消息后,70多位前清的遗老遗少凄凄惶惶地赶到东陵,在石门下的一个棺椁中找到了骨骼较大的乾隆皇帝颅骨,并将乾隆和慈禧的尸骨重新装殓。而地宫中陪葬的瓷器、字画和丝织品等珍品或被毁坏,或被丢弃。这些后代子孙们各自取了一些陪葬作为留念,这件覆盖在乾隆爷身上的缂丝陀罗尼经被大概就是其中之一。
“孙殿英是个大老粗,他只揪掉了慈禧经被上的珍珠,对于经被却弃之不顾。直到1979年考古工作者再次打开地宫时,慈禧经被才再一次被发现。”弘道法师回忆说。
缂丝藏品潜力无量
这并非是缂丝艺术品在现代收藏界的首次惊艳亮相。
1995年北京翰海春季拍卖会上,巨幅缂丝《群仙祝寿图》并未引起多大关注,仅以9.35万元成交;2001年中贸圣佳的《乾隆御制八徵耄念之宝记》缂丝以342.2万元价格拍出;2002年中贸圣佳从日本觅得的《乾隆御制御笔十全记缂丝》手卷引发轰动,zui终以352万元成交。同年6月,北京翰海的北宋缂丝米芾题诗《长春图》以720万元拍出,尽管创下当时缂丝拍卖的世界记录,但并未突破千万元大关。
直到2004年,中国嘉德的乾隆御制《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zui终在各路买家的你争我夺中以3575万元高价拍出,跻身当时十大中国艺术品价格排行榜。
缂丝的出现距今已数千年历史,从上古陪葬品、唐人敦煌幡帐、宋元书画到明清帝后龙袍,均能见其踪影。“ 细经粗纬、通经断纬” 的技法,数月甚至数年完成一件作品的心血和对工匠艺术修养的高度要求,以及“千年不坏”的特性,使得缂丝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珍贵程度异常惊人。在全国仅寥寥几十人掌握缂丝技法的今天,更是以顶级奢侈品著称。
古往今来,缂丝一直是帝王将相追捧的对象。宋徽宗曾为缂丝名家朱克柔题诗“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则形容缂丝为“以梭代笔”。曹雪芹更是爱极了缂丝,在《红楼梦》中大量提及。
王浩然告诉笔者,乾隆缂丝陀罗尼经被仅仅是古代缂丝领域的一个缩影,缂丝这一中国顶级的织造工艺正在失或面临断代。因此从古至今,缂丝的艺术价值、实用价值、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都无法用数字去衡量,在未来收藏市场上的升值潜力更是不可估量。
“1.3亿元人民币,其实并不能完全代表经被的真正价值,只有更多的缂丝艺术品出现,才能真正彰显中国传统工艺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