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图像时代中手工绘画的意义

名称:媒体图像时代中手工绘画的意义

供应商:富嘉国际(香港)有限公司

价格:面议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上海市长宁区古北路678好同诠大厦203室

手机:13337760707

联系人:蔡经理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66953694

更新时间:2014-08-01

发布者IP:58.247.88.46

详细说明

  都说今天是个媒体图像时代,有一定的道理。照相术、印刷术、各种媒

  体空前普及,传统意义上的绘画受到强烈冲击,虽然国内架上油画仍占主流,还有全国美展的模式,但潜在的危机感还是存在的。现在每做一件事都要弄清它的价值所在,才能明确坚定自己的理由,中国美院油画系举办这样的展览和研讨是有重要意义的。根据研讨的议题,我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手绘是灵性的直接流露

  利用媒体和图像也能表达思想,但它是通过运用机械的途径来传达的,而

  手绘则是通过人的观看、心理感受和大脑整理,再用手表达出来的。手绘的线条和笔触可以根据画者的需要,轻重快慢、随心错落,笔笔生发的任意变化,充满了自由的灵性。同时伴随着各种分析判断以及喜悦和沮丧等等复杂的心理活动,所以手绘的整个过程都是充满感悟的,它是一个活的方式。手是心灵的延伸,工具又被看作手的延伸,画者要做到心手相应,我认为“手感”是极为重要的,手感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找到了手感就意味着与心灵的电源接通了,所以说手绘是灵性的直接流露。

  二、它是生命痕迹的积淀

  我曾经站在一幅古人的草书作品面前,想象数百年前,他就站在这张白

  纸前那种激情挥运的状态。我们在经典的油画原作面前,不只是看到精彩的效果,同时还能感受到一种生命气息的笼罩。

  中国人把绘画的笔触,书法的墨线称为“心迹”,就是心灵留下的痕迹。生命是一个过程,手绘的可贵在于它把生命的过程留下来了,是生命痕迹的积淀。即使是画中的涂改,也是包含了思考的轨迹。举个例子,如果在一块画布上反复涂抹颜色达到的厚度,跟一次做成的厚底子罩一遍颜色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感觉前者更有份量,因为每一次涂抹都积淀了无数的生命信息,包括了思考和情感因素,和制作是不一样的。

  三、偶然性与不可重复性

  机器的特点是可以复制,方便快捷,利于传播,很符合当今快餐文化的特点,不过由于批量快捷的复制,也导致获取的廉价性。

  手绘时产生大量的偶然性因素,所以具有不可重复的特点。我认为人有生命,画也是有生命的,所以应该给它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生长。有些效果并不是事先设定好的,而是随机生长起来的。绘画不只是一个完成的过程,还是一个不断悟识的过程,有偶然就会有对与错,也才会有机端,如此才能有生发的可能。手绘就是将大量偶然的东西固定下来,将过程变成结果,使偶然成为必然。

  由于大量偶然性的存在,使手绘的作品难以重复。即使是画家自己的作品,也不可重复。据说王羲之酒醒以后又写了两篇《兰亭序》,都没有第一篇好,因为那种氛围和感觉没有了。当时趁兴而作,写错了涂去再写,一片天机自然,难以复得,就是所谓“神品”。易经里说“阴阳不测谓之神”,“神”是不可量化的,不能用比例长短份量多少来测度,“神品”是在特定时间诸多因素碰撞在一起产生的一种混合变化,所以“神品”是可遇不可求的。面对同一个题材,画家每一次都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就不可能复制,德加反复画了舞女的同一个动态,因为每一次都有新的尝试,所以不会重复。如果没有新的感受,很难超越原来的作品,我看很多有名的画家复制以前的作品都不如原来的好,不是他们的技术不行,是感觉变了。

  四、手绘是一个丰富的体验过程

  图像意义是从结果开始的,注重表达观念,不注重过程的体验。手绘的意义贯穿于过程始终,不只是为了完成,而且要画得有意思,贝尔称作“有意味的形式”。

  手绘很大的乐趣是在享受过程之中,在教学中我发现,凡是学生作业中画得好的地方,都是在很顺手很愉悦的状态下出现的,所以有好的过程就有好的结果。

  体验就是在亲身尝试的过程中来认识和感知事物,实际就是一种玩味,

  好比品茶,重在一个“品”字,不是为了解渴喝水。安格尔在看一个工人刷油漆,看了很久,赞叹道“刷得真匀!” 传统油画中笔触的衔接,就像在抚摸画面,安格尔体验到了那种用笔抚摸的感觉。另一个例子:一位搞现代艺术画家,他的作品是用毛笔一根一根的画很长的线,形成密集的格子,这是很枯燥的,做这件事的意义就在于体验。如果为了完成样式,就没必要那样做,完全可以用尺子,采取印刷的方式,甚至可以请人来画。现在有些人直接用电脑喷绘,再刷点油画颜色,作品究竟有多少含金量,值得怀疑,不如用照片来得直接。

  五、在中西背景下看手绘

  在今天大的文化背景下来看,手工绘画与其它艺术样式是一种什么关系

  呢?我认为是一种平行的关系,一切艺术样式都是手段,艺术家是创作的主体,一切在他面前平行展开,完全根据个人的需要进行自由地选择。

  为什么在当代艺术中手工绘画呈现衰微趋势?描绘的魅力被逐渐淡化?我认为一是因为当代艺术的价值取向重在观念,信息的意义超过了审美的意义,图像意义取代了描绘的意义,可以画也可以不画,即使画也不需要丰富性。还有一个原因,是西方所谓“原创”的理念所导致的,这种原创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创新,而是指绝对的创造,一种概念性的创造,是一种不断颠覆的艺术现象,凡是已有的东西再做就没有意义了,必须要创造一种全新的概念,如果从这个要求来看,绘画几乎已经达到了零点,很难有新的创造了,导致人们要不断寻找新的途径和新的样式,艺术的外延在不断地拓展,标准变得很含糊混乱,蒙事的东西也很多,最终艺术不过是命名而已,很多东西你说它是艺术它就是了。如果一种事物无限度的发展的话,必然会导致自身的消解和异化,艺术也是如此。

  我们再看中国的艺术传统,它是不主张绝对创造的,最提倡创新的石涛,认为“笔墨当随时代”,“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其实他的画也没有脱离传统框架,因为他的“一画”之根还是源于“太朴”(混沌的宇宙自然观)。近现代的黄宾虹、齐白石、李可染都是在整体接受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一些自己的东西。如果用西方的观点来看,他们都不是“原创”的画家,因为在他们那里中国画的基本理念没有改变,材料也没有改变,这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价值观和艺术观。中国人认为艺术最高的境界就是吻合于“道”,一切效法自然,艺术家在实践中不断地领悟这个境界,达到人与自然的合一,可见东方的艺术传统更注重内在的提升和参悟,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但并不重视原创,所以中国的艺术一边在不断的发展,一边又不断地向最高的自然法则回归,形成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现象。

  由于哲学上强调复归于自然,所以中国的艺术也崇尚博大、简约、单纯、朴素的品格,这次展览的题目“怀素抱朴”就有这个意思,回到原点,回到本体。有位画家和我聊天,他说只有手绘的东西才能指向“道”,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这是最直接、最“朴素”的方式。

  有学生从国外回来对同学说“你们还在这样搞,人家都不画画了”,这是以西方的标准来看的。世界之大,并不是只有一条路可走,中国这个“道”字,除了哲学含意之外,还有“道路”的意思,古人寻找所谓“中道”就是找到一个合理的方式,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没有完全走西方的道路,艺术也应该一样。我们可以吸收西方艺术中优秀的因素,重新梳理我们的传统精神,融汇综合也是一种创造。前两天在南京参加一个“文脉精神,中国版本”展览,可见大家有一种共识,都在探索,希望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