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德莱图酒庄(Chateau De La Tour)位于法国勃艮第(Burgundy)夜丘(Cote de Nuits)产区下的伏旧(Vougeot)产酒村,是该产酒村内葡萄园面积最大且最负盛名的一座酒庄。
德莱图酒庄由拉贝家族(Labet Family)和德谢莱特家族(Dechelette Family)共同创建于1890年,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德莱图酒庄出产的所有酒款都是在酒庄内装瓶。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早期,德莱图酒庄出产的葡萄酒经历了一段比较低迷的时期;到1986年,年轻的弗朗索瓦·拉贝(Francois Labet)接手酒庄的管理工作之后,德莱图酒庄开始与著名的葡萄酒酿造大师盖伊·阿卡(Guy Accad)进行技术合作,借鉴盖伊先生的方法管理葡萄园和酿造葡萄酒,成功地酿造出品质卓越的精品葡萄酒,重新复兴了酒庄的声誉。之后,在聘用了酿酒大师让-皮尔•龚伏霍(Jean-Pierre Confuron)作为酒庄的首席酿酒师后,德莱图酒庄葡萄酒的质量一直在稳步上升。
德莱图酒庄拥有的葡萄园一共占地6公顷,只种植着黑皮诺(Pinot Noir)这一种单一的葡萄品种,是伏旧村占地面积最大的葡萄园。酒庄的葡萄园位于伏旧村的一个上斜坡上,与慕西尼(Musigny)产酒村相邻,土壤多为棕色的石灰岩,十分适合葡萄树的生长。在葡萄园的管理方面,与伏旧村大多数酒庄不同的是,德莱图酒庄坚持采用有机的管理方式,十分注重对土地的保护和增值。值得一提的是,德莱图酒庄葡萄园的产量十分低,每公顷葡萄园出产的葡萄汁低于2马特莱酒庄(Domaine Bonneau du Martray)地处法国伯恩丘(Cote de Beaune)产区佩尔南-韦热莱斯(Pernand-Vergelesses),是勃艮第唯一一个只产特级葡萄园等级葡萄酒的酒庄。
马特莱酒庄的历史从科尔登-查理曼(Corton-Chalemagne)这一著名的历史名园说起。公元742 - 814 年,查理曼大帝御赐3公顷地给圣安多斯(Saint Andoche)修道院,这就是科尔登-查理曼葡萄园的开端。1885年,马特莱酒庄迎来了有着重大历史意义的一年。这一年,该酒庄成为一千年来,继欧洲第三大帝-查理曼大帝和法国教会后,第三个成为科尔登-查理曼这块法国皇室葡萄酒专属供应产地的主人。
1969年,马特莱酒庄由创始人雷纳·马特莱的侄女康特斯继承,在康特斯接管酒庄后,她和丈夫俩人精心经营,他们不甘在酒商牌子下隐姓埋名,自1972年开始,用“Domaine”标签直接销售。
1993年康特斯夫妇的儿子琼·查尔斯(Jean Charles)从建筑领域转行开始投身马特莱酒庄。1994年,琼-查尔斯接手酒庄的管理工作博多保罗红葡萄酒。自接管酒庄后,他便开始锐意革新行动,采用生物动力学管理葡萄园,禁用除草剂,同时还通过降低产量,来提高葡萄的质量。
马特莱酒庄的葡萄园目前占地超出11公顷,其中9.5公顷是为酿造科尔登-查理曼霞多丽(Chardonnay)葡萄酒而种植,其余面积的葡萄园土壤比较肥沃的部分,则用于种植质量稳步提高的科尔登葡萄酒的黑皮诺(Pinot Noir)。园里葡萄树的平均树龄为45年。庄主琼·查尔斯还在葡萄园里推行无性繁殖的方法来更换已经疲惫不堪的葡萄树。
马特莱酒庄只出产两款酒,一款是来自科尔登-查里曼葡萄园的白葡萄酒,另一款是来自科尔登-查里曼葡萄园的红葡萄酒。科尔登-查里曼葡萄园出产的霞多丽白葡萄酒,口感丰富厚实,有浓郁的成熟果味,是所有霞多丽白葡萄酒中的极品。马特莱酒庄出产的科尔登-查里曼霞多丽白酒则更是极品中的极品。更幸运的是,虽然这里出产的白葡萄酒品质优秀,但价格平实,性价比超高。,500公升,从而保证了葡萄的绝佳品质。
在葡萄酒酿造方面,德莱图酒庄一直坚信优良的葡萄造就高品质的葡萄酒,每一滴高品质的葡萄酒都是优质葡萄的结晶。因此,酒庄十分注重葡萄酒的酿造过程。在采摘葡萄时,酒庄会使用柳条编织的篮筐装取葡萄,这样氧化脱落的葡萄就会被过滤出去,而剩余的葡萄在经过精心挑选之后使用天然酵母进行整串发酵。为了最大程度地完整保存葡萄酒的原始风味和品种特征,德莱图酒庄一直坚持不对葡萄酒采取过滤、澄清等工艺。酒庄的葡萄酒在装瓶后会被放置于地下酒窖中经过十年或更久的窖藏,然后才会发行面市。因此,德莱图酒庄出产的葡萄酒大多酒体醇厚,强劲有力,风味物质丰富,具有极强的陈年潜力。
目前,德莱图酒庄出产的葡萄酒主要有经典(Classique)和老藤(Vieilles Vignes)两个系列,经典系列占德莱图酒庄葡萄酒的大部分,每年发行22,000瓶,而老藤系列每年只发行3,000瓶。这些葡萄酒一经发行,便获得多方好评,酒庄也因此获得众多荣誉,例如2000年,德莱图酒庄就被法国餐饮杂志《侍酒师》(Les Sommeliers)评选为“2000年度法国最佳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