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生产区包括生产区和生产辅助区。生产区主要包括驴舍、运动场、积粪场等,这是养驴场的核心,应设在场区地势较低的位置,要能控制场外人员和车辆,使之完全不能直接进入生产区,
要保证最安全、最安静。各驴舍之间要保持适当距离,一般要求两栋畜舍间距离(日照间距)应为畜舍高度的1.5~2倍。畜舍布局整齐,以便防疫和防火。但是,要适当集中,节约水电线路管道,缩短饲草饲料及粪便运输距离,便于科学管理。生产辅助区包括饲养库、饲料加工车间、
青贮池、机械车辆库、采精授精室、液氮生产车间、干草棚等。饲料库、干草棚、加工车间的青贮池,离驴舍要近一些,位置适中一些,便于车辆运送草料,减少劳动强度。但必须防止驴舍和运动场内污水渗入而污染草料。所以,一般都必须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
生产区和管理区之间距离,大型场为200 m左右,中小型场为50~100 m。
生活区和生产区之间的距离,大型场不少于300 m,中小型场不少于100m。
种畜区和商品畜区之间的距离,大型场至少200m,中小型至少100m。
病驴管理区和驴舍应相距300 m以上.并严格隔离。
积粪场(池)应与居民区住宅区保持200 m、与畜舍保持100m的卫生间距。
对肉驴的选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对肉驴 养驴的选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在仨农纪》相驴法中称:“宜面纯而颈,日大鼻空,颈厚胸宽,肋密肷狭,足紧蹄圆。走起轻快,臀满尾垂者可致运,声大而长连鸣九声者善走。
”再如“上看一张皮,下看四肢蹄,前看胸膛宽,后看屁股齐”,“头耍方,额耍宽,耳为削竹(尖而薄),眼亮圆,鼻大口方牙齿齐,脖子粗厚前胸宽,背腰平直不凹陷,屁股长宽肉丰满,四肢端正蹄质坚”等等。这些经验都反映了一定的科学道理,实践中要科学地鉴定,必须各方面综合判定,主要从长相、走相、毛色、年龄、体尺、体重、双亲及后代等方面综合鉴定和选择.
我们要养好肉驴就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肉驴每次进圈或出圈时,尤其是使役完毕后,要让其痛痛快快地打几个滚(因为驴打滚是独蹄畜休息的最好方式),并逐个进行刷拭,这样做不仅有利于皮肤清洁,更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强生理机能,增进体质健康,消除疲劳。
搞好饲喂卫生,圈厩内不留隔夜粪便,食槽和水缸要定期清洁消毒。圈厩应建在远离村庄的地方,以免受疫病感染。
在饲喂中要经常观察。一经发现肉驴有不适之态,或有减食表现,要立即请兽医处理,万不可麻痹大意,贻误时机。
公母混养的圈厩,要把乱配当做第一大事去抓。因为这不仅可造成母畜流产,同时因相互厮吱碰撞,也会造成意外创伤,以致诱发破伤风。故而在设置食位隔护栏时,愈坚固愈好,这样有利于规模化养殖。
驴是草食动物。其食草尤以干、硬、脆的农作物秸秆为佳。例如:玉米、谷子、豆蔓等质地较硬的秸秆,用铡草机切成3~4厘米长的短段,最忌喂半干不湿、折之不断的饲草。因为此类饲草最易让驴闹“结”症。同时再辅以豌豆、玉米、炒棉子等精料或小麦麸皮等。每天早、中、晚各喂一次,以晚饲为主。每次饲喂时添上单草(即草样秸秆)让其食至大半饱时,再喂合草(即将秸秆再掺以苜蓿、豆蔓等含蛋白质较高的饲草),以此诱其食欲。待其有停食的表现时,再喂拌草(即把槽底所剩的草,再掺以豌豆、玉米、炒棉子等整粒饲料或掺以小麦麸皮及少量水),以诱其达到最大摄食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