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属于釉上彩,是在已烧成的瓷器上用红黄蓝绿紫等多种陶瓷釉上彩料按图案纹饰绘于已成瓷的釉面上再在窑炉里再次焙烧而成的一种工艺方法。五彩大致始于唐三彩,经过宋元的发展,至明万历年间工艺趋于精湛,其制出的五彩产品已经十分精致,至清三朝(康熙、雍正、乾隆)达到高峰。清代康熙五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之后的雍正、乾隆的制作水平更是突飞猛进。清代康熙五彩在继承传统、青花五彩、素三彩、斗彩的基础上,还发明了釉上蓝彩代替釉下青花五彩的青色。五彩总体上可分为青花五彩和釉上五彩(即古彩)。康熙五彩在形态、题材、装饰手法和构图等几个方面都有明显的技法特征。通过对康熙五彩瓷技法特征的归纳与总结,可以为康熙五彩的现代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一、五彩及康熙五彩概念诠释
五彩又名“古彩”、“硬彩”,是我国陶瓷装饰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釉上彩绘方式,是我国较早时代出现的一种较为完善的陶瓷釉上装饰方法,是景德镇的独创釉上彩绘品种。釉上五彩陶瓷彩绘,从起源到发展、兴盛,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康熙五彩是明清时期釉上彩的最典型的装饰形式,代表了五彩瓷的杰出成就,具有鲜明的年代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陶瓷界,目前对“五彩”、“古彩”、“硬彩”的概念虽有定义,但细考究起来,不免令人混淆。
二、五彩起源、形成及其康熙五彩概况
2.1、五彩的起源、形成和康熙五彩的产生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学会了使用天然有色矿物作颜料,在陶器表面涂抹,从而创造了雄浑气势的古代彩陶文化和彩陶艺术。至唐代,利用铅釉低温易溶的特色,创造了著名的唐三彩陶器。宋代陶瓷艺人在总结唐三彩多色彩釉的装饰方法的基础上,制作出宋三彩瓷器,而且在宋三彩基础上又发明宋加彩或称为红绿彩的装饰。元代瓷器装饰,继承唐、宋三彩组合图案的装饰方法,又发明了在白胎瓷器上笔绘三彩的方法,用这种方法绘制而成的器物,称之为“元三彩”。宋三彩、元三彩的绘制原理与唐三彩有相似之处,但在装饰技法上比唐三彩利用色釉简单拼合成图案花纹的方法要先进的多,已发展为一种以描、画、填、勾等综合用笔的彩绘装饰方法。至明代时,技法得到更一步的提高,大明五彩的成功烧造,是最明显的见证,经明成化、嘉靖、万历各个历史时期的经验积累,为康熙五彩釉上线条的绘制、釉上色料的不断丰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2、康熙五彩瓷的主要特色
康熙时期的彩绘瓷器在继承传统的青花五彩、素三彩、斗彩品种的基础上,发明了釉上蓝彩,釉上蓝彩的发明是康熙五彩的最大的变革性突破。釉上蓝彩的发明使彩瓷的品种在原有的五彩、三彩、斗彩、红彩、绿彩的基础上又增添了珐琅彩、粉彩、黑彩和金彩等种类,其纹饰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釉上蓝彩的浓艳程度胜过青花,但眼观却柔和而不刺目。康熙之前五彩中的蓝色,都是用釉下青花料色所代替。釉上蓝彩的出现,结束了五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历史,开创了从画面到填全部在瓷胎上完成的新工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并促使了五彩瓷进入繁荣昌盛的时代。
五彩、粉彩、斗彩、珐琅彩都是釉上彩绘。五彩并不是只指五种色彩,有的作品只用红、绿、黄三种色彩,也有作品用五种以上的多种色调进行综合绘画装饰,只要色彩配合协调,也归进“五彩”的之列。五彩通常分为青花五彩和釉上五彩两大类,自明代宣德开始,至嘉靖、万历时已经相当成熟。明代的五彩主要由红、绿、黄、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合绘于一器构成青花五彩,且在当时已居主流地位。到康熙时期,以釉上蓝彩代替了釉下青花,就很少用釉下青花了,从而康熙五彩的主要颜色便有红、黄、紫、绿、蓝、黑等,而且还增添了金彩。康熙五彩的品种有白地五彩、青花五彩、豆青地五彩、米地五彩、红地五彩、蓝地五彩、黑地五彩、雪花蓝地五彩、哥釉五彩等。康熙五彩色泽浓厚明亮,笔法老练,构图巧妙,其工艺之精,品种之丰富,装饰之多样都超过前代。康熙时期,釉上蓝彩和黑彩的使用,使画面中有了釉上蓝色和黑色,从而五彩瓷色彩对比更为和谐稳定。其中,黑彩的黑漆般的光泽,衬托在五彩的画面中,增强了绘画的装饰效果。一般而言,色彩鲜艳明朗才能耐火,不褪色,不剥落。康熙年间,景德镇陶瓷艺人在大明五彩基础上,不断改进釉上彩料的制作工艺,使五彩料色呈现出玻璃状透明莹亮的效果。同时,各种色料又经过浓淡的处理产生不同色阶的颜色,从而使色彩表现更加丰富多彩。特别是在五彩描金中的金彩的运用,突破了明代嘉靖年间在矾红、霁蓝等色地上描金的单调手法,在五光十色的画面中,起到了增添富丽华贵、有秀雅鲜艳的视觉效果。
三、康熙五彩的艺术表现技法及其特征
康熙五彩瓷题材广泛,构图新颖,用笔洗炼,线条刚劲,色彩明艳,民间艺术风味浓郁,是瓷苑的艺术奇葩。
3.1、康熙五彩的艺术表现技法
康熙五彩线条工整严谨,纯熟准确,注重写实。其敷色讲究一丝不苟,与大明五彩自由奔放、粗犷醋畅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康熙五彩的严谨精细,是与色料调合技艺改进分不开的。大明五彩调料,是用“水调”法,画笔上的料色含有水分,容易晕化散开,因此描绘精细的纹样有较大的难度。康熙五彩调料,采用乳香油调料,用油调料比用胶水调料容易掌握,又能把物象描绘得精细入微,因此,康熙五彩的线条以清秀取胜。
康熙五彩不追求大红大绿,而是以沉静素雅为特色。在边饰图案上,工整复杂而显得闭塞繁密,不如大明五彩简练明快。在绘画工艺上,先用红黑两种油料勾线,干后再填色。所填出的颜色不用明暗渲染,只是平填。填好后色料在烧成后呈玻璃状,象镶嵌在瓷器上的宝石一样闪闪发亮。五彩所用的颜料,都是用金属着色剂,以红、绿、黄、紫、蓝(翠)五种基本色调为主。为了更清晰地区别五种色调的表现效果,又把五种基色调配成多种色阶,从而丰富了色彩的层次。
3.2、康熙五彩艺术装饰技法
康熙五彩的艺术装饰有明显的特色。具体体现在题材、构图和色彩上。
1、题材
康熙五彩装饰题材传承了传统绘画的人物、山水、花鸟三大内容,同时又出现了反映民间百姓日常生活气息浓郁的题材,从而表现为内容丰富,取材广泛。根据表现内容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神话传说、风俗时事、吉祥图案、戏文故事、历史典故等。
康熙五彩的装饰题材大多是人们喜闻乐见且普遍能接受的。康熙五彩装饰在神话传说方面以祈福迎祥为初衷的,如《三星图》、《八仙》、《天仙送子》、《麻姑献寿》等为祈福迎祥类别。在风俗时事方面康熙五彩装饰中多以表现社会风俗和家庭生活的场景为主,如《赐福龙舟》、《耕织图》等。在吉祥图案方面,康熙五彩装饰主要以谐音意喻、以物寄情的艺术语言,寄托美好情意,表达作品主题。祥瑞吉利题材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在康熙五彩的大量图案中,祥瑞题材多,特别是花鸟画,多以牡丹象征富贵,荷花象征和合,鱼象征“有余”,凤凰象征富足,仙鹤象征清高。“图必有意,意在吉祥”是康熙五彩装饰的基本特性。此外,戏文、历史故事以及低级趣味题材的内容在康熙五彩装饰也可找到,但相对较少。
2、构图
康熙五彩瓷在绘制形式、图案构成、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明显模式化特征。比较分析康熙五彩瓷的传世作品,可以了解和掌握其构图规律、装饰手法、艺术形式、绘画主题、这对于康熙五彩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康熙五彩注重空间处理,虚实结合,色彩层次分明、过度自然,画面给人以清新的印象。其构图方法不受自然景物的限制,构图丰富繁密,结构严谨。康熙五彩的主题纹样都安排在器型的主要部位,以突出主题;在构图形式上,以图案环绕主题为主题绘画,以层次繁密为主,画面“密难插针”。在康熙五彩装饰中,对线的运用特别讲究,靠线的顿挫转折、粗细长短、排线的疏密等手段,充分表现物象的形态、虚实和质感。康熙五彩画面线条刚劲挺拔,柔中带刚,刚中藏柔,这种用线的要求使得康熙五彩装饰中的铁线描要比传统版画中用的更广泛,而传统版画中多用钉头鼠尾猫。
康熙五彩装饰,不论人物、山水、还是花鸟,一般都不作写实性的描摹,而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大胆地提炼概括,舍弃其繁琐部分,以求达到简洁、明确、概括、夸张、主题突出的效果。如在对荷叶的装饰,夸大其肥大的特点,使其显得更加丰满潇洒,婷婷玉立;如对菊花的装饰采用花瓣层层叠加,排列整齐,层次分明。这些对被描绘对象概括与夸张,符合图案的装饰规律,故其装饰性更强烈。康熙五彩装饰,构图类似于年画,饱满、工整、匀称、结构严密,画面中不留太多的空白。同时康熙五彩在器皿的口沿、肩膀、足部等处画上了边饰图案,起到了衬托主题文饰的作用,也起到了填充空白地的作用。
3、色彩
色彩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任何艺术离不开色彩,物像的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以及视觉上的愉悦感都是靠色彩体现的。中国传统绘画中,对色彩的运用一般遵循“随类赋彩”的原则,对事物的色彩描绘以自然界中本身存在外貌特征和固有本色为依据,遵循基本的设色规律。康熙五彩装饰亦一样,对植物的花草一类色彩装饰,一般都用红绿来装饰。如对《西厢记》、《昭君出塞》等描绘姻缘奇遇的画面,一般用色彩对比度弱,色相接近软色来装饰。如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描写武打场面或武将人物时,则多用对比强烈,色相反差的大的红古绿、古紫、矾红等来装饰。这些设色规律从总体上是符合人物性格和题材场景需要的。在康熙五彩装饰中,在设色上遵循了随类赋彩、单线平涂和间色原理,同时又体现色彩的象征意义,形成了色彩上的冷暖、色相、色彩明度的对比效果,各色之间的区别清楚醒目,形象更加突出且装饰味更浓。康熙五彩装饰中色料大都是水料,可以采用平涂的方法,烧成后的色彩效果色透性好。
总之,通过对康熙五彩装饰在器型、题材、构图及设色等方面的剖析,探析了康熙五彩瓷艺术表现技法的特征及其装饰风格,康熙五彩用线刚劲雄健,色彩大红大绿、对比强烈,但艳而不俗,华丽中见质朴。康熙五彩个性鲜明、独特,富有强烈的装饰味和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康熙五彩是最富中国民间特色釉上的装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