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珐琅彩瓷器是我国彩绘瓷器中最闻名的种类,是我国制瓷技术发展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高峰期间的产物。因为其烧造数量少并且当时仅供皇帝秘玩,故显得反常宝贵,又被称为官窑中的“官窑”。珐琅彩瓷器所用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彩绘和烘烧,则大多是在北京宫殿造办处的搪瓷作坊内完结,受皇室亲身监控及严谨审查,而通常粉彩瓷器从制胎、彩绘,到烘烧都是在景德镇御窑厂完结的,两者之间的差别也显示出珐琅彩瓷器的珍罕的地方。
康熙期间,珐琅彩草创,珐琅彩料来自西洋,俗称洋色,所制瓷器大多为盘、碗、杯、壶等小件器物,且多为色地,即在素胎上以红、黄、蓝、绿等色釉作地,然后彩绘花卉图画。如2002年5月,在香港出手了一件清康熙期间的珐琅彩碗,就是以胭脂红为地彩绘康熙期间典型的富有牡丹花卉图画,花叶筋脉清楚,画工严整细腻。此碗口径14.2厘米,底部为双方框“康熙御制”蓝料款。终究以700万港币成交(约合人民币742万元)。查阅近二十年香香港和澳门的珐琅彩瓷器成交记载,康熙珐琅彩的数量相较于雍干期间要多,报价从100多万到800多万港币不等,报价稍低的都是较前期拍卖的,近几年的报价大都在七八百万港币左右。一线拍行秋拍藏品送拍询;壹三五壹,七贰贰,肆贰六贰。不愿上拍也可私下推荐!
珐琅彩瓷器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出资价值,首要仍是与它的存世量有关。原清宫收藏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大约在400件摆布,其间的300多件目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40件摆布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他零星于世界各地博物馆和私人手中的珐琅彩瓷器应是晚清流散出宫或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走的,全部商场的流通量也只有60件摆布。这也使得珐琅彩瓷器很早就成为了收藏界的“宠儿”,随之而来的即是大量仿品的呈现,其间的一些比较好的仍是在晚清拷贝的。因而,作为出资者来说,在拍卖商场竞拍珐琅彩瓷器之前,最为主要的即是关于它的源流了解清楚之后,再决定以什么样的报价竞拍。
现介绍珐琅彩的主要特征以供鉴别参考:
一、先看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二、造形,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
三、底轴,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
四、珐琅彩色。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五、色料特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凸出的情况。
现在社会上出现许多仿制的乾隆官窑粉彩,与传世品相比,水平相差甚远。仿制的品种多样,见到的有粉彩九桃天球瓶、粉彩鹌鹑天球瓶、黄地粉彩缠枝花卉碗,各种色地的粉彩缠枝花卉瓶、花觚以及镂空转心瓶、镂空套瓶、紫地粉彩爵杯,也有仿其他工艺品的,如仿铜器、仿唐代银壶等等。众多仿品中有粗细之分,总体显得板滞粗糙,关键颜料色彩与真品相距甚远,也是鉴定的主要依据。
综合起来,现代仿品的缺陷有以下几点:
一、仿品颜料妖气足,颜色呆板无变化无灵气,造型的整体结构比例不谐调。
二、胎体有的过于轻薄,也有的过于厚重。
三、作旧痕迹突出,如未作旧又很光亮。还有的为了表现是旧物,在器物底或罐的口边涂抹一些灰褐色的泥巴。
四、器物口部和足内的松石绿釉,过于浓艳。
这些现象与传世品的特点相比差距较大,最关键是釉色和粉彩颜料的差距,以及器物胎体厚重,工艺粗糙,纹饰绘画水平也很低,低劣的仿品实在是举不胜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