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以来,金铜佛造像的发展主流是西藏本地所造金铜佛造像及其内地传播的藏传金铜佛造像,当时称作[梵像]。这种梵像有其特定的法度,威仪,手印,标识,姿势,与传统的汉式金铜佛有较大的差异,而留存至今的元,明,清三代金铜佛大多属于这种类型。
专家指出,古代铜造像必须从定名、品相和细部纹饰三方面来欣赏和鉴定。首先,所谓标识和坐骑、佛像的手印、坐姿都是有定规的,只要仔细观察和对照,就可正确地为一件造像定名,分清是佛还是菩萨,究竟是哪尊佛哪尊菩萨。正确的定名是正确鉴定的前提。再者,佛像的面相与体型,是鉴定佛像的关键。它包括面部的五官、身材的比例、肌肉的表现、整体的风格等等,哪怕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有很大的差异。比如清代康熙、乾隆时期和嘉庆、道光时期的造像,就有着一定的差别。其后,所谓细部与装饰,可以说是佛像鉴定时非常实用的小窍门。
上海宣宁艺术品有限公司近几年对明代金铜佛像市场价格分析估价:
1314世纪黄铜大日如来------价格:RMB1,330,000----日期:2017-07-23
阿弥陀佛----------------------价格:RMB1,220,000----日期:2017-02-09
青龙护法神立像----------------价格:RMB2,140,000----日期:2016-11-10
明代永乐文殊菩萨--------------价格:RMB2,990,000----日期:2016-04-07
近几年明代金铜佛像市场成交的价格:
阿弥陀佛----------------------价格:RMB2,940,000----日期:2016-10-02
14世纪黄铜莲花手菩萨像------价格:RMB1,270,000----日期:2017-06-10
1314世纪黄铜大日如--------价格:RMB1,720,000----日期:2017-12-27
1415世纪黄铜四臂观--------价格:RMB3,130,000----日期:2016-10-07
14世纪黄铜吞米·桑布扎像----价格:RMB3,190,000----日期:2017-05-15
“因为大家对佛像艺术品的追捧呈现了的热度,即便在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艺术品商场进入盘整期,我国佛像拍卖商场也是在逆势上扬。”业内人士指出,直到2012年全球艺术品拍卖商场进入深度调整后,我国的佛像艺术品保藏热潮才有所降温。
近年来在国内拥有深厚群众基础的佛教造像收藏市场高速发展,从2006年—2013年,全球佛教艺术市场增长56%,中国佛教艺术市场增长259%,同时,中国佛教艺术市场份额占全球比例由20%增长至47%,佛教艺术品成为人们艺术投资的新宠。
光彩夺目的金铜佛造像。以其坚硬光润的质地,丰富多姿的造型,慈祥万象的气度,庄严肃穆的神威,以及巧夺天工的工艺,使其成为世界艺术品市场的宠儿。在隋朝以前,经历了历史上几次自上而下的毁佛灭法运动,已罕见大型铜造像存世。明代以后,虽经历了一个明显的中坚期,至今流散民间的金铜佛造像尚不难见。但艺术境界很难超越早期石窟造像。一般说来,北魏铜佛造型优美、工艺精湛,面型端庄虔诚,身骨清瘦,长脸细颈,衣褶繁复,且多为大背光;方形四角基座,俗称"板凳佛"。
清代铜佛像多面庞圆润,双眉纤细,连鼻梁,唇线分明,表情端庄静溢,且多背光。北魏风韵犹存。初唐时铜佛像,主要特征是佛顶部由鬓光平无纹,面庞秀润,身披袈裟,结施法印,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唐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其铜佛像面容饱满,高鼻小口,大耳垂肩,唇角稍弯,双目微闭,袈裟贴身,上身袒露,神情庄重。其身躯略有倾斜,披巾由右肩下垂,艺术效果别具一格。明代"梵式造像"与"汉式造像"融合在一起,佛教造像进一步汉化
专场拍卖会终以57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548.8万)圆满落槌。当天拍卖现场座无虚席,场面异常火爆。诸多精致绝美艺术品都表现不俗,取得骄人成绩。其中,喜马拉雅艺术品备受瞩目,掀起一阵阵竞拍热潮。15世纪明永乐铜鎏金怖畏金刚佛像,成交价为89.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54万)。在金铜佛像收藏板块,出自明代,特别是永宣两朝,由宫廷铸造的佛像历来为人们所看重,观音造像也不例外。目前位列金铜观音造型成交排行位的即是一件明宣德十年制作的鎏金铜“南海观音”坐像。
该佛像表面用料为朱砂,极为珍稀,材质为黄铜,胸部局部鎏金。鎏金呈橘黄色,闪闪发光。铜壁厚,上手分量重。佛首面部厚鼻薄唇,是明时期铸造工艺的特征之一。晚明时期,国力渐衰。其时鎏金较厚,看不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表层的鎏金渐渐薄了,只剩下稀薄的局部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