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郑燮写竹是以激越的胸怀写其气魄,造就气势,得其气度,他深谙“书画同源”的道理,不仅以墨竹表现性情,更以书风的“怪”、“奇”、“变”进行依衬,表达内心感受,与墨竹相对应的画中题字,洒脱劲爽,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字体连绵,刚柔相济,刚处写俊逸,柔处写清隽,字体虽大小不一,歪歪斜斜,却并无造作之态。郑燮写书气脉通畅,以腕力带动笔锋,一笔一画间皆充满韵律,舒缓处写其神,迅疾处得其韵,在整体上形成画风书风相依相称的风貌,气度从容,情韵流畅。
郑板桥画竹独特,画石亦如此。自然界再无情的石头在他笔下也活了,如《柱石图》中的石头,这也是前人画中常用题材,但很少把它作为主体形象来表现的。而郑板桥在画幅别具一格地画了一块孤立的峰石,却有直冲云霄的气概,四周皆空没有背景。画上四句七言诗:“谁与荒斋伴寂寥,一枝柱石上云霄,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何能折我腰。”诗点破了画题,一下子将石头与人品结合到一块儿,可谓“画不足而题足之,画无声而诗声之。诗画互相为用,开后人无数法门。”板桥借挺然坚劲的石头,赞美陶渊明。板桥赞美他刚直不阿、品格高尚的人格,同时似乎也有吐露他自己同样遭遇及气度的意思。画中的石头代表了人物形象,蕴藏着刚直不阿、气宇轩昂的品质,使人感到,此处画石头比画人更有意味,更能揭示深刻含义。
上海宣宁艺术品有限公司近几年对郑燮字画市场价格分析估价:
郑燮三友图立轴水墨纸本--------价格:RMB1,830,000----日期:2017-06-27
清·郑燮撰板桥词钞------------价格:RMB5,470,000----日期:2017-09-21
郑燮双松兰竹图立轴水墨纸本----价格:RMB4,730,000----日期:2016-02-18
郑燮竹石兰蕙图立轴纸本--------价格:RMB5,560,000----日期:2017-05-25
郑燮花卉----------------------价格:RMB3,930,000----日期:2017-09-25
近几年郑燮字画市场成交的价格:
清·郑燮撰板桥词钞------------价格:RMB3,480,000----日期:2016-10-19
郑燮竹石兰蕙图立轴纸本--------价格:RMB3,580,000----日期:2016-11-09
郑燮兰竹立轴水墨纸本----------价格:RMB2,870,000----日期:2017-01-27
郑燮1756年作竹石图立轴----价格:RMB3,220,000----日期:2016-08-09
郑燮墨兰图立轴纸本墨----------价格:RMB2,680,000----日期:2016-02-15
郑板桥还有很多以兰花为主题的画,也表现了一些新的内容,借题画诗发挥,寓意对各种各样事物的看法。如:有的借兰花特征,透溢出做人胜不骄、败不馁,持平常心态的胸臆,题画诗云:“兰花与竹本相关,总在青山绿水间,霜雪不凋春不艳,笑人红紫作客顽。”由兰花让人产生联想,做人要像兰花一样幽静、持久、清香,不浮不躁,不争艳。咫尺画幅,拓展无限之大,意境深邃。
竹子作为独立的画种出现很早。唐、五代纯以浓墨画竹,至北宋文同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苏轼及后朝的赵孟頫、王绂等皆以此为宗,以写实为主:竹竿较粗,竹叶较细,结构比例准确。至清代郑燮为之一变,独创“板桥竹”,造型削繁就简。竹竿细挺有韧性,而叶肥如柳、桃叶,具不似之似妙,而且竹子虚心自强、劲直向上的品性,被赋予坚贞高洁的寓意。
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
值得注意的是,郑燮入官为民时倡导“仁爱”与“济世”;而晚年的郑燮,罢官后,到扬州卖画,身无旁念,为人更显豪放,在艺术道路上也自觉完成了由“入世”到“出世”的转变,这时的技法更显纯熟,化朴拙于笔墨间,清逸隽美,恣意苍劲,真气淋漓,表现为由瘦骨——傲骨——风骨的气象转变。那些迎风徘徊、恣意沉郁的图景既是人生寥落不能释去的旧念,又是看尽繁华我自淡然的寂寞,疏散凋零的竹叶是否能够勾勒出漂泊沧海的艰难与苦涩,郑燮用他“难得糊涂”的叹喟,在找寻自我,也在找生的答案。
郑板桥出身于书香门第,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五十岁起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十二年。“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使得他在仕途对连年灾荒的平民百姓采取了“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等举措,这引起了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被贬官。之后,他靠卖画维持生活。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品析郑板桥不同时期所画的兰竹图上的题画诗,我们可以透过有限画幅的形象联想到郑板桥的人生经历,联想到清代社会的种种现象,使单幅画面犹如文学作品、影视片一样,叙说着许多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