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康熙通宝,俗称制钱,以铜为主要材料的贱金属铸造
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发行了由全国20个造币局铸造的通宝(俗称制钱),均为全国流通,其中有两种是山西省的太原和大同铸造。
制钱系古钱币的俗称,是以铜为主要材料的贱金属铸造,因其圆形中间有方孔而被历代文人戏称为“孔方兄”“孔方先生”。后人对各个朝代的制钱有不同称呼,如“秦半两”(始于秦始皇统一货币)、“汉五铢”(汉朝)、“周布泉”(北周)、“唐开元”(唐朝)等。
清朝各个年号所铸之币,正面有标明年号的汉字,诸如“乾隆通宝”“光绪通宝”,背面有表示造币局(工厂)所在地的满文。在顺治年间,全国12个造币局所铸之钱,背面除满文外还有汉字,以表示造币局所在地。至康熙年间,全国又增设了8个造币局,这20个造币局均沿袭了在制钱背面标明满、汉两种文字的做法,后人称其为“顺治背字”“康熙背字”。所谓背字,即指背面有汉字。自雍正时期始取消汉字,仅以满文表示。
据说,制钱正面“康熙通宝”四个字为康熙皇帝御笔,若干“复制品”由驿站传送到各地造币局。制钱背面表示造币局所在地的汉字,则由当地官员或名人题书,这些从制钱正背面的字体、字形,以及大小都能得到印证。
大约在民国初年,有钱币藏者为方便记忆,将20个表示造币局所在地的汉字编成一首五言诗:“同福宁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临广浙,陕桂台云漳。”其中同为山西大同,原为山西太原。
背“福”,“南”,“广”,“台”,“漳”,比较值钱。
康熙通宝 楷书 小平罗汉钱
康熙通宝 楷书 小平 背十四种监局
康熙通宝 楷书 小平 背小“台”
康熙通宝 楷书 小平 背大“台”
康熙通宝 楷书 小平 背“西”
康熙通宝 楷书 小平 背“巩”
康熙通宝 楷书 小平 背“漳”
康熙通宝 楷书 小平 背“桂”
康熙通宝 楷书 小平 背“南”
康熙通宝 楷书 小平 背“广”
康熙通宝 楷书 小平 背“大清”
康熙通宝 楷书 小平 背“南”星月
康熙通宝 楷书 小平 背“子”
康熙通宝 楷书 小平 背“丑”
康熙通宝 楷书 小平 背“寅”
康熙通宝 楷书 小平 背“巳”
康熙通宝 楷书 小平 背干支“福”
康熙通宝 “罗汉钱” 这些钱币价格都非常的高
圣祖康熙年间铸,面文楷书直读,背记局,分满文,满汉文二种,满文钱仿顺治四式,背宝泉、宝源二局,满汉文钱仿顺治五式,穿左为满文宝,穿右为汉文记局名;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尚有巩西二字,径2.5--2.7厘米,重3.8--5.6克。另有少数背星、月纹及合背钱,记地支钱。公元1661年8月康熙即位开铸“康熙通宝”,第二年改元后才推行全国鼓铸,康熙通宝钱的制作虽谈不上精美,但厚重圆大,质胜前代。 康熙通宝的种类只有两类,即分背满文宝泉、宝源和背满汉文局名。第一类是仿顺治两个满文(一个“宝”字加一个局名),计两种:第二类为满汉文对应(一个汉字局名加一个满文局名),计20种,分有“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两类康熙通宝(不包括罗汉钱)共计铸钱22种,称之为“康熙套子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