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篇文章说:“有些人于书法尚未入门,也到处办展。有些谈不上什么书家,也把墨迹印出来,布满坊间,到处出风头。”谈到创新,这些人则更是捷足先登。但一些基础都没有,又创不出来,只好把长书缩短,短书拉长,直书写成弯弯曲曲,丑怪百出。这些人一点根底都没有,飘浮薄弱,连米芾的“无往不收,无垂不缩”都不知道。
梁同书(1723-1815),博学多闻,尤以书法驰誉。12岁即能作擘窠大,中年则用米芾之法,晚年变化自然之境,负盛名流年不衰。喜用长锋软毫,蘸墨饱满。字体俊迈洒脱,不假修饰而自有一种娟秀之态。求书者接踵,日本、朝鲜等邻国,对其书法都很膜拜。
粱同书行书立轴笺本------------价格:RMB1,410,000----日期:2016-12-12
粱同书楷书扇面----------------价格:RMB4,940,000----日期:2017-06-26
粱同书行书立轴纸本------------价格:RMB4,720,000----日期:2017-08-20
粱同书楷书扇面----------------价格:RMB1,210,000----日期:2017-09-22
粱同书1723~1815------价格:RMB1,230,000----日期:2016-06-01
近几年粱同书字画市场成交的价格:
粱同书1723~1815------价格:RMB2,120,000----日期:2016-02-23
粱同书1723~1815------价格:RMB4,970,000----日期:2017-02-16
粱同书行书立轴笺本------------价格:RMB5,430,000----日期:2017-03-18
粱同书行书立轴纸本------------价格:RMB2,240,000----日期:2017-03-11
粱同书1723~1815------价格:RMB4,710,000----日期:2017-07-12
梁同书的话是对的,读两篇文章不能成为文学家,则学两种碑也不能成为书家。书法是作者多种多样的综合表现,读书多就有书卷气,学碑多就有金石气,不读书,不刻苦学书,而只顾,只会有江湖气。从一幅作品上,是可以看得出的。字不关肥瘦,前者清超而后者污浊,脑筋里的东西,都表现在纸上。人怕俗,俗不可医,唯利是图,安得不俗呢?
在中国历史上,也没有不读书的书家。苏东坡诗说:“退笔如山不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也是说明功夫在书外的。书法与《说文》关系密切,字都搞不清,还谈什么书法呢?现在不少书法家,也不免错字满纸,这也算书法家吗?这种人本不是研究书法的,为盗名起见,大出风头,挤进书法的园地。他们的办法是请人写文章吹捧,办书展,把名搞大了,具备的条件了,也就不需要学书了。
梁同书博学多闻,尤以书法驰誉,与梁(山献)有“南北二梁”之称,加上梁国治,并称“三梁”。梁同书继承家学,12岁即能作擘窠大字,有人求梁诗法,有时就是粱同书代笔。梁同书擅长行楷,初学习颜、柳笔法,中年则用米芾之法,晚年人变化自然之境,负盛名60年而不衰。
梁同书(1723~1815),字元颖,曾于元人贯酸斋(云石)书中得“山舟”二字为号,世称山舟先生;晚年取般若心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之意,自署不翁;90岁后,又号新吾长,钱塘(今浙江上海)人。他是名臣梁诗正之子,乾隆十七年(1752)会试未第,高宗特赐与殿试,入翰林,官侍讲。同年,叔假梁启心病逝,梁同书服丧期满后,称病不出来做官。嘉庆十二年(1807)复出为官,不久以足疾告归。
他喜用长锋软毫,蘸墨饱满,运笔快速,并认为锋长则灵,软毫则遒,墨饱则腴,笔快则意出。梁同书书风娴熟,字体俊迈洒脱,不假修饰而自有一种娟秀之态。他所书碑版遍及寰宇,求书者接踵而至,连日本、朝鲜等邻国,都很重视其墨迹。一般评论梁同书书法艺术者,总是特别强调他晚益变化,纯任自然,自立一家。在清代,能作大字的书法家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