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佛像近年来,随着佛教圣地旅游市场的放开和一些以佛教题材为主的艺术品流入市场,无形之中刺激了人们对佛教艺术品收藏的兴趣和热情,而佛像拍卖也对佛教艺术品市场升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佛像,佛之形像。广义含菩萨、罗汉、明王、诸天等像。其像虽有雕塑像、画像(绘像)二种,然仅雕塑像称佛像,画像则称图像。印度古代认为雕画佛像乃是冒渎神圣之事,故山琦(梵Sa^nchi^)等之古雕刻,仅止于以佛法、菩提树、佛足迹等标记象征佛。其后,随大乘佛教之兴起,佛像之雕刻始盛行,故诸大乘经典中有甚多关于造像因缘及其功德之记载。
有关专家指出,佛教造像艺术是一门集宗教、历史、艺术及工艺的艺术,体现着深厚的宗教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历代流传下来的各类佛像,在材质上不仅有金铜佛、石雕石刻佛、木佛,还有泥塑佛、玉佛、瓷佛乃至用纸制的夹佛,而其中又以金铜佛、石佛受后人珍视。
明代宫廷造像始于永乐年间,这一时期,宫廷还设置专属的造像机构“御用监佛作”,专门负责铸造佛像和佛事所用的法器。到了清朝,宫廷造像的繁荣主要集中在康熙、乾隆两朝,特别是乾隆时期,由于皇帝个人的信仰需要,故而佛像的造像量很多。
据称,明清之前的佛像称为高古佛像,也可称汉传佛像;而明清佛像,也可称为藏传佛像。在佛像市场上,藏传佛像的收藏远好于汉传佛像。而海内外藏家则十分重视明清宫廷造像,于是明清的金铜佛像也逐渐成了收藏市场的主角。由于明清佛像的工艺精湛、存世量较少,所以长期以来,在佛像收藏市场上,明清佛像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无论是在价格方面,还是受到的追捧程度,都是其他时期的佛像艺术品不能相比的。
今年3月,佳士得2015春季亚洲艺术周“锦瑟华年——安思远私人珍藏”夜场在纽约举槌,57件拍品取得了6110.75万美元的成绩,成交率。其中,中国藏家刘益谦以486.9万美元竞得“西藏11/12世纪铜瑜伽士坐像”。据说,透过X光可见佛像腹中有舍利子。
去年12月11日,一尊康熙年制铜鎏金佛像在巴黎德鲁奥中心上拍。终刘益谦以215万欧元(约合人民币(6.2028,0.0000,0.00%)1650万元)的落槌价竞得,高出估价10余倍。据称,该件拍品高56厘米,丰富装饰和饱满造型吸引着藏界行家的目光。雕塑表现的是有名的“无量寿佛”,其闭目盘坐在双层莲花座上,两手持象征入定的禅定印。
舍利佛------------------------价格:RMB4,890,000----日期:2016-12-25
舍利弗------------------------价格:RMB4,990,000----日期:2017-01-05
18世纪舍利塔----------------价格:RMB5,290,000----日期:2017-04-20
铜舍利佛像--------------------价格:RMB4,420,000----日期:2017-07-28
舍利弗------------------------价格:RMB1,530,000----日期:2017-08-28
18世纪舍利塔----------------价格:RMB1,150,000----日期:2017-03-14
舍利弗------------------------价格:RMB4,760,000----日期:2017-07-05
18世纪舍利塔----------------价格:RMB4,570,000----日期:2017-06-01
舍利弗------------------------价格:RMB5,630,000----日期:2017-03-12
青铜舍利佛--------------------价格:RMB3,490,000----日期:2017-03-02
近年来,尽管佛像价格已经大幅上涨,但与书画、瓷器、玉器相比,佛像艺术品还属于尚未爆炒的收藏品,其价格也还远远没有到位,从投资角度来看,佛像收藏应该还具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而佛像收藏升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佛像尤其是金铜佛像制作精美,绚丽的纹饰、优美的造型、慈祥的面容、宝光四射的魅力,在给人们艺术享受的同时,还能“抚慰人的心灵”。因此被人们认为是“抚慰心灵”的艺术作品,这是其他艺术品所不能代替的。
分析人士表示,佛教艺术品本身所蕴含的宗教神秘感、历史性、民族性迎合了收藏爱好者和投资人士日益提高的审美品位,加上佛教艺术品传递吉祥,以造像艺术之美传递佛教文化的庄圣善美,以祈福文化对接受众内心深处的渴望与需求,各类受众群体能从众多的佛教艺术品中找到相对适合自己的藏品,从而激发他们的收藏愿望。
据了解,明清之前的佛像多为高古佛像,即汉传佛像。而明清佛像多为藏传佛像。在佛像市场上,藏传佛像的收藏远好于汉传佛像,因为海内外藏家十分重视明清宫廷造像。据悉,明代宫廷造像始于永乐年间,这一时期,宫廷还设置了专属的造像机构“御用监佛作”,专门负责铸造佛像和佛事所用的法器。到了清朝,宫廷造像的繁荣主要集中在康熙、乾隆两朝,特别是乾隆时期。其中,明清金铜佛像是当时非常有名的艺术形式,代表了佛教造像成熟的艺术特点,无论是工艺,还是材质,都十分讲究,也具有观赏性。资料显示,明代时期金铜造像迅速发展,形成了永乐、宣德年间造像水平的“永宣金铜造像”,此时的造像面相饱满、造型优美,艺术水平极高。到了清代,造像则继承了明代的风气,做工精细,是藏传金铜造像的高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