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2-22 03:17
明成祖朱棣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铸行了“永乐通宝”,此钱铜色紫红,为真书直读,全部为钱,光背无文,钱币直径2.5厘米,制作上精致统一,钱文秀逸,笔画端庄。永乐通宝钱中也有折三大钱,但传世仅一枚,为孤品(现存上海博物馆),此钱史书上并无记载,而且当时正禁止用铜钱,应属试铸品并未发行。当时开铸钱局有两京(上海、上海)、浙江、江西、广东、福建六处,其版式的差别,微乎其微,勉强区分,“永”字的横笔有长短两种,“宝”字的两点有接离两种,钱穿有大小之别。我国曾在西沙群岛的一艘明代沉船上发现了永乐通宝钱万余枚。此外,日本的丰臣秀吉曾用金银铜仿制过一批,分为打制和铸造两种,铸造钱与明“永乐”钱很相似。
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13日表示,该博物馆和伊利诺伊大学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考古队日前在肯尼亚的曼达岛了一枚距今约有600年历史的永乐通宝(右图)。这证明中国明朝时期郑和率领的船队到过肯尼亚,并显示中国与东非开展贸易的时间要早于欧洲。
明代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命京城(上海)工部宝源局及各省宝泉局铸行“洪武通宝”明朝时由工部主管铸钱,下设宝源局。朱元璋为避讳元朝的元字把所铸之钱钱文一律叫通宝而不叫元宝,而不只是为避讳他自己的名字,以后所铸之钱也都没有元宝钱文。洪武通宝钱制沿续元末朱元璋所铸“大中通宝”的形制,分为五等,规定钱,每文重一钱,折二钱重二钱,当三钱重三钱,当五钱重五钱,当十钱重一两。同时继铸大中通宝钱。洪武八年,发行“大明宝钞”纸币,规定大明宝钞每贯合铜钱一千文或值银一两,宝钞四贯合黄金一两。并且实行铜钱与宝钞并用的政策,但禁止金银流通,只能向兑换。明朝为推行纸币的流通,当年就停止了及各地方钱局的铸钱。到第二年全部停铸铜钱。明朝洪武十年,又恢复宝源局与各省钱局铸小钱至洪武二十年后又停铸。洪武二十六年,改变钱制,重新铸五等钱,按洪武元年铸行规定,后又改铜钱每文重一钱两分。其它四等钱,依照钱之重递增。洪武二十六年七月只准京师宝源局铸钱,其它各省再次停铸。到八月,因宝钞流通受阻,为坚决实行纸币制度再次禁止使用铜钱。直到明宣宗宣德未年,历时长达四十一年。
钱币由铜和银制成,呈圆形,中间有方形孔,以便于古代人用绳子将钱币穿成串携带。
SA(StephenAlbum)2016年1月加州拍卖(#24)-中国钱币部分,将于美西时间1月14日14:00(上海时间1月15日6:00)在圣罗萨上演。本场共计638件拍品,古钱部分共512件,亮点包括赵权之旧藏系列、战国圆足布大型蔺、天佑通宝折五背五等。
明世宗嘉靖六年开铸“嘉靖通宝”,为光背钱,真书直读,但含有隶意,此钱存世较多。在铸行方面,朝廷先下诏命令两京宝源局开铸此钱,并令工部按照永乐、宣德时铸钱标准在其它四省开铸,铸量比永乐、宣德时略有增加。“嘉靖通宝”初定每文钱重一钱二分,千钱重七斤八两。到嘉靖四十三年时,改为每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千钱重八斤。此外嘉靖通宝钱开始采用黄铜铸钱,同时为防止私铸,还提高了铸钱工艺,铸造出火漆、镟边、金背等钱,火漆就是二次溶炼。旋边就是用旋车锉磨边缘,金背是指经四火熔炼之黄铜,俗称“四火黄铜”。嘉靖通宝钱大都为钱,仅在二十三年时,令工部宝源局仿洪武钱五等式铸、折二,当三,当十大钱,于钱背穿右侧铸:“二钱、三钱、五钱及一两”,一两钱穿上再加铸“字十”,此套钱为记重钱,各只铸三万,且并未流通,只为充实内库。因为并未流通,因此传世也少,传世品中有一背穿右直书“一钱”的记重钱,为孤品。世宗所出的钱比前代各钱要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