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币制是白银、铜钱兼用,以银为本,以铜钱为辅,在流通中大数用银,小数用铜钱。的财政收支自始就是以白银为准。流通中白银基本的形式是呈船形的“元宝”,重约五十两;重十两的为中锭,做锤形;一二两至三五两的为小锭,多呈小馒头形;一两以下的为碎银。
明代货币
后金皇太极铸天聪通宝直径4----价格:RMB1,220,000----日期:2017-06-16
后金皇太极“天聪通宝”折十----价格:RMB3,240,000----日期:2016-12-17
清代天聪通宝成----------------价格:RMB1,610,000----日期:2016-03-10
清代“天聪通宝”满文铜钱一----价格:RMB3,790,000----日期:2016-09-14
后金皇太极“天聪通宝”折十----价格:RMB4,980,000----日期:2017-01-01
近几年满汉天聪通宝市场成交的价格:
清满文天聪通宝成--------------价格:RMB4,680,000----日期:2016-11-26
清代天聪通宝成----------------价格:RMB2,840,000----日期:2016-06-10
清代“天聪通宝”一枚成--------价格:RMB3,990,000----日期:2016-08-18
清代天聪通宝成----------------价格:RMB3,550,000----日期:2017-09-19
清代“天聪通宝”一枚成--------价格:RMB1,790,000----日期:2016-12-28
清代货币
到洪武二十四年前后,由于钞币发行太多,大幅度贬值,民间不愿用钞币,私下用铜钱或金银等进行交易。明则采取一些措施推行钞币。洪武二十七年开始禁铜钱,之后又禁用金银。到明成祖永乐年间,为了回笼钞币制定了“食盐法”,规定每人每月给食盐一斤交收钞币一贯。但这些措施都不奏效,到英宗时,不得不“弛用银之禁”。
清朝也用过钞币,但时间短,数量有限,一是在顺治时期,一是在咸丰时期,前后各十年左右就废止不用了。
白银在我国一直是称量货币,明清时外国的银元也开始流入我国,清乾隆时开始铸造“乾隆宝藏”银币,之后又铸有“嘉庆宝藏”、“道光宝藏”等银币。这是我国流通早的银铸币“银元”。
清朝的铜钱铸的也相当多,质量也比较好,每位皇帝都铸有年号钱。到光绪时出现了机制铜元,成为一种新的货币形态,颇受社会欢迎,热铸的方孔钱也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