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8-25 11:06
智慧城市建设初显成效
伴随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成为新市民。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城镇人口将增加到9亿,并产生巨大的需求。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科技水平、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与网络智慧城市的概念变得越来越清晰和现实。毋庸置疑,智慧城市的发展,不仅改变着我们城市的面貌,而且也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告诉《生活时代》,当一个城市智慧化之后,将会对城市拟定一个新的定义。政府运用大数据支撑平台让城市管理精准化,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最新技术将城市方方面面互通起来,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人走留痕、人走留声”的阶段,这会使人们对城市的认识、规划都会产生革命性变化。
“数字城市建设有利地促进了城市资源的共享,推动了城市信息化的进程。”李维森表示,全国目前已累计开发了涉及国土、规划、交通、房产、公安、消防、环保、卫生、公共服务等几十个领域的6000多个应用系统,涵盖了政府决策、信息化建设、经济建设、应急保障和民生服务等各个方面。
在业内专家看来,智慧城市是缓解部分“大城市病”的良方。交通拥堵、停车难、城市内涝、能源利用效率低、养老设施匮乏、安保监控设施不足等城市顽疾,无不考验着城市的发展能力,如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增强了城市内和城市间的通达性,智慧水资源和智慧电力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智慧环保和智能建筑保护了城市环境,智慧医疗和智慧社区则方便了市民生活。
警惕碎片化“假智慧”
在智慧城市建设热潮下,部分城市在建设发展智慧城市体系上也存在一些误区,加之社会各界对智慧城市的战略意图和内涵特征的理解偏差,智慧城市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诸如“重项目轻规划”、“重建设轻应用”、“重模仿轻研发”、“信息孤岛”、“整合难度大”等问题。同时,很多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上也存在千篇一律的现象。如何突出自己城市的特色,是摆在地方决策者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系统规划,虽然部分城市建设了很多智慧项目,但是碎片化的项目很难互联互通,也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
住建部原副部长、国务院参事仇保兴谈到智慧城市建设问题时指出,过去一段时间,不少地方走错了路,发展的是“假的智慧城市”。这些“智慧城市”不能解决任何一种城市病,有的是被IT企业“绑架”,成为企业推销产品的渠道;有的是被政府部门“绑架”,部门间形成信息孤岛互不往来;还有不少则是“忽悠”,有些地方的“智能城市”从规划上就是错的。
目前业内共同的看法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要从城市实际入手,应该是一城一策,不能千城一策,更不能千篇一律,并且每个城市都应该有各自的顶层设计和思路,从整体创建和整体解决方案的角度入手来建设智慧城市。对此,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原主任、智慧城市发展联盟理事长李铁特别强调,在未来的智慧城市发展方面要注意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提要实现以人为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满足每一个城乡居民的需求上,解决居民就业、生活方便的问题。如果智慧城市仅仅放在政府的高大上政绩角度,智慧城市的资源就会大幅浪费,效率就会大幅降低。
第二,要将智慧城市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根据国际一些城市的发展经验,智慧城市永远和低碳、可持续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如何降低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低碳的城市化道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原则。
第三,智慧城市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智慧城市所涉及的内容不仅仅是政府管理水平提高,更多的是关系到我们城市居民怎么样通过市场化程度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第四,智慧城市要推动改革创新。目前有部分城市过分依赖数据端,如何能通过改革来打破部门的数据分割现象,发挥新媒体、新移动端的作用,实现整合,并向社会服务,这是智慧城市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最后是要实现跨界的整合。不要以一个企业来制定一个城市的智慧城市方案,因为它是无数个企业的整合,跨界整合利益分享是未来智慧城市发展的方向,最终目的是要满足于市场,带动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