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若灭600V以上电器火灾时,应先切断电源。(因为高压电,距离太近灭比较危险,所以高压配电室常见的10KV的不应配二氧化碳)。太封闭空间不能使用二氧化碳,防窒息。火灾分类:火灾一共分为六类: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这种物质通常具有有机物质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等火灾。 泡沫灭火器,灭容器燃烧火时,应将泡沫射向容器的内壁,使泡沫沿着内壁流淌,逐步覆盖着火液面,切忌直接对准液面喷射,在扑救固体物质时,应将射流对准燃烧猛烈处。注意事项:在室外要站在上风处。二氧化碳灭火器,要,所以要戴手套。灭火器设计规范5条规定:E类火灾场所应选择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卤代烷灭火器或二氧化碳灭火器,但不得选用装有金属喇叭喷筒的二氧化碳灭火器。
“消防”一词不仅字形与汉字相同,字义也无差别。“消防”一词的出现,充分反应了当时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密切。火灾与消防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在各类自然灾害中,火灾是一种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发生频率很高的灾害。这种灾害随着人类用火的历史而伴生;以防范和治理火灾的消防工作(古称“火政”),也就应运而生。防火监督管理迅速抢救被困人员,对受伤人员进行转移后送离。及时撤离或隔离火场附近的危险物品,发生次生灾害。消防使用水和化学灭火剂,利用消防车、灭火器、机动水泵等器材实施灭火。坚持先人后物、先控后灭和确保重点的行动原则。“消防”一词,早于西晋传入日本,于近代传回中国。在江户时代的开始出现这个词。早见于亨保九年(清雍正二年,1724年),武州新仓郡的《王人帐前书》,有“发生火灾时,村中的‘消防’就赶到”的记载。到明治初期(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消防”一词开始普及。但“消防”的根在中国。日本的文字是从中国的汉字演变而来,汉字早在西晋太康五年(284年)就开始传入日本。
现代消防车通常会配备钢梯、水、便携式灭火器、自持式呼吸器、防护服、破拆工具、急救工具等装备,部分的还会搭载水箱、水泵、泡沫灭火装置等大型灭火设备。多数地区的消防车外观为红,但也有部分地区消防车外观为黄,部分特种消防车亦是如此,消防车顶部通常设有警钟警笛、和爆闪灯。常见的消防车种类包括水罐消防车、泡沫消防车、干粉消防车、远程供水消防车、举高类消防车、云梯登高消防车等。消防器材由保管人员进行经常性检查,发现过期和损坏的消防器材及时修理和更换。消防车,又称为救火车,是指根据需要,设计制造成适宜消防队员乘用、装备各类消防器材或灭火剂,供消防用于灭火、辅助灭火或消防救援的车辆,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消防部门也会将其用于其他紧急抢救用途。消防车可以运送消防员抵达灾害现场,并为其执行救灾任务提供多种工具。
产品特点
七氟丙烷(分子式为CFsCHFCF)无色、无味、不导电、无二次污染,臭氧耗损潜能值(ODP)为零。在ISO认可的洁净气体灭火剂中, 其洁净性较好,具有清洁、低毒、电绝缘性能好、灭火效率高的特点。七氟丙烷灭火机理包括以下三方面:
化学抑制:七氟丙烷灭火剂能够惰化火焰中的活性自由基,阻断燃烧时的链式反应。
冷却: 七氟丙烷灭火剂在从喷嘴喷出时,液体灭火剂迅速转变成气态,需要吸收大量热量,降低了保护区内火焰周围的温度。
室息: 保护区内灭火剂的喷放降低了氧气的浓度,降低了燃烧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