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到清远长途汽车,途径东莞长途问路发布长途信息
发车时间:14:00
经过:惠州,广州。东烷
终点站:惠州新车站下午12:30发车
发车时间:16:00
长途路线:惠州,广州。东烷
票价:380
里程:1800
运行时间:17----18小时
我们本着诚信:文明:让您满意的服务宗旨:使您的旅途更加愉快惠州,东江之滨,粤东门户;广东省历史名城,“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南临南海大亚湾,与深圳、香港毗邻,开放包容,崇文厚德,华侨众多,为客家侨都。惠州属珠三角经济区,有TCL、德赛、华阳等大型本土国有(控股)企业集团以及侨兴、富绅等本土民营企业集团,数码和石化是惠州的两大经济支柱惠州是广东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之一,旧称惠阳地区(简称惠阳),在古代即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半城山色半城湖”之称,同时惠州是客家人主要的集中居住地,惠州客家人是在东江流域包括客家先民、客家人和客家后裔生活的族群,是客家民系中的一个地域群体惠州的自然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全市具有旅游开发潜力的景点有900多处,属景点高密度分布区,并具有资源多样性的特点,集山、江、湖、海、泉、瀑、林、涧、岛为一体,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其中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及自然保护区有6处。早在10多年前,惠州已进入中国大中城市“投资硬环境40优”、“综合实力50强”的行列,良好的投资环境为广大投资者所认同改革开放30年来,惠州市坚持“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道路。培育出TCL、德赛、华阳集团等一批大型国有(控股)企业集团以及侨兴、富绅、中优网络、新航道学校等一批民营企业集团惠州是供给香港蔬菜、生猪的主要生产基地。目前,惠州形成了“2+4”的工业支柱产业格局,即数码、石化两大支柱和服装、制鞋、水泥和汽车及零部件的四个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2002年11月,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在惠州正式动工建设,于2005年正式投产。外方投资者为世界著名的英荷壳牌有限公司,该项目总投资约43亿美元,是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惠州三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惠州2012年凭借“幸福文化”荣登“2012中国最具特色文化竞争力十佳城市”榜首;并因优美宜居的城市环境入选“2012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排行榜,排名第四。历史沿革南北朝刘宋王朝--为南海郡和东官郡的博罗、酉平、安怀、欣乐四县南齐王朝--为南海郡和东官郡的博罗、罗阳、酉平、怀安(即安怀并改为东官郡治)、欣乐(现在的罗阳镇)五县梁、陈王朝--梁朝时设循州(今惠州,府治惠州市区),梁化郡(辖怀安、归善县--由欣乐县改,今惠阳县地),博罗、罗阳二县隋朝隋朝地方政区分州、县两级,后改为郡、县两级制广东同设广州、循州两个总管府,大业年间改为南海郡、龙川郡(辖归善--郡治,现在的惠州府城、河源、博罗、兴海丰五县唐朝唐朝地方政区分道、州、县三级循州,隋之龙川郡,武德五年曾改循州总管府,管循、潮二州,贞观二年废府,天宝元年改为海丰郡,乾无元年复改为循州。辖归善博罗、河源、海丰、兴五华雷乡今龙川六县。州治现惠州府城
山上的风景很美,站在黑脸婆子的小木屋边,可以看见叠叠嶂嶂的青翠山岭,此起彼伏的,挡住了山外的世界。据说,山顶上有一块巨大的岩石,远远看去,就象一座正襟危坐的佛。像佛一样的岩石,已经在山上坐了千万年,直到最近两年,人们才发现,原来这野山岭里,也有景点。政府还没来得及开发,这里的景,还是野景,可还是有远道而来的人,愿意爬上这座陡峭的山,去到野山岭的深处,给那座似是而非的石佛上香。
黑脸婆子每天坐在这条去石佛的必经之路上,卖榛子,卖香烛,连带着给过路人看相算卦。她的手里,总有一陀螺毛线,有时候,是打一双毛袜子,有时候,也会有多一点的毛线,打一件毛背心或者毛裤。毛线,是她闺女从省城买回来的。
婆子的闺女嫁给了省城的男人,男人是钢铁厂里的工人。闺女出嫁两年多,婆子每年能见到闺女一次。每到秋天,漫山的绿色都变黄的时候,离过年也就不远了。到了黄叶儿落满山坡,山里就飘起了雪,这就该过年了。过年了,闺女就真的回来了。闺女回来,给婆子带回一大堆吃的穿的用的,省城的点心,省城的衣裳,还有这终年打着的毛线,和柔韧性很好的竹针。北方没有竹子,北方不出这样的毛衣针。省城有,东南西北的好东西,省城都有。村里人说,这是婆子前世修来的福。婆子就张嘴笑,笑出嘴角边一点银色的光斑:有什么好?那个蛋糕,叫奶油的,滑腻腻,就是个肥皂沫,我炖的鸡蛋羹可比它好吃多了;那个滑雪穿的衫,落上油星子,洗都洗不掉,往水里一浸,瞎,汉子穿的衫,变成了娃娃的小棉袄……
婆子嘴上这么说,心里却得意。村里人说:你是空身的不知挑担的累,享福人说话轻飘飘,我们还想吃涂肥皂沫的蛋糕呢。
婆子便认可了,她的确用上辈子,修得了这辈子的福,便乐呵呵地回答:儿孙自有儿孙福,我给她修了前半生,后半辈子就得靠她自己了。
婆子不识字,话里却有见识。婆子每天坐在山路边卖榛子、香烛、矿泉水,南来北往的游客把全国各地的信息都带了来,婆子每天领略着山外面最新潮的语言和文化。比如,婆子知道山外面的人,捏个电话机,一边走路一边说话,这电话,没线也能通;还有,山外面的人,出门不走路,尽坐车,连自行车都不愿意骑,可家里却摆着一辆不上路的自行车,每天晚上骑,骑了半天还在原地,白白地,有啥用?婆子还知道,山外面的人,吃一桌席,扔半桌,比地主老财还地主老财,他们花的,不是自己的钱,不知道心疼……
婆子知道的新鲜事儿真不少,婆子每天和山外面来的人打交道,婆子的眼神好到一眼就能看出,上山的客人里,哪些是来求佛发财的,哪些是来求佛送子的,哪些是花公家钱的,哪些是自己掏腰包的。遇上那些比地主老财还地主老财的,婆子就在半道上拦住他们,给他们算卦,卖榛子给他们。婆子卖榛子算卦,价格是有区别的。这一切,全在婆子的眼睛里,婆子认准了,就把十块钱三斤的榛子卖成十五块钱两斤。
婆子还学会了城里的“买一送一”,闺女说的,省城的大商场里,老有“买一送一”的促销活动。婆子不懂啥叫“促销活动”,但她学会了“买一送一”,谁买了她的榛子,她就免费给人算一卦。可那些地主老财,她就不免费,一卦算好了,还得掏它个十块二十块出来。婆子收钱收得坦坦然,回家数钱数得偷偷乐。婆子不觉得寐良心,婆子心里有一杆秤。
婆子的日子过得清闲自在,每天呼吸着山里的好空气,喝着山里的好水,看着山里的好风景,赚着山外人带来的臭钱。臭钱要来干吗?娶媳妇呗。闺女嫁到省城去了,儿子,也该娶媳妇了。娶媳妇要花钱,婆子就得赚钱,钱再臭,也要赚。
今天上午第一拨上山的客人,是两个年轻人,亚亚和木墩。他们是远道而来的学生,他们的脸色,是嫩白嫩白的,没有一点点山里人的黑红。婆子断定,他们就是放假了,来山里玩儿的学生。婆子可不会欺负两个不谙世道的孩子,看他们并不热心于算卦,也就作罢。
亚亚要继续上山,木墩累坏了,想再歇会儿。婆子便从木屋里拎出两个马扎:闺女,小伙子,坐一会儿吧,不算卦也可以坐,放心,不收钱。
婆子的邀请对上了木墩的心思,小伙子嘴角一抿,悄悄乐了一下,便坐下来。亚亚不肯坐,婆子就劝道:姑娘,坐一会儿吧,让小伙子缓过劲儿来再走,后面再没歇脚的地儿了。
说着,就去拉亚亚。这萍水相逢的一对学生,仿佛成了婆子的亲人,远方来的亲人。
亚亚有些怕婆子,婆子给她称榛子,她不想买也买了;婆子要她坐下,她就顺从地坐下了。现在,他们就坐在在婆子的小木屋前歇脚,吃婆子称给他们的榛子。木墩抓了一把,一颗一颗放进嘴里咬。二十岁的牙齿不如婆子的老牙,咬红了白脸,咬粗了脖子,也没能咬开几颗。
婆子张嘴笑,大银牙闪闪发光:真是白面书生呐,读了一肚的书,磕个榛子倒费力。来,我教你。
说着,婆子从摊儿上的榛子堆里拣起一颗,扔进嘴巴,“嘎嘣”一声,吐出裂成几瓣的壳:看见没有?磕榛子,是有窍门的,要竖着磕,对准了壳上的纹路,上头有看不出的缝儿。
木墩学着婆子的样儿,一磕,果然,榛子不如先前顽固了。婆子便松了口气:咳,这磕榛子,也象做人,找着诀窍了,做啥事儿都顺,就着一个理儿,打蛇打七寸,磕榛子找壳缝,呵呵!
木墩笑了,亚亚也笑,婆子更是笑得浑身乱抖。
太阳从山背后爬了上来,露出了整张脸。婆子回头看了看接近正午的日头:该做午饭了,闺女,小伙子,你们带吃的了吗?爬上山头还要大半日,不吃饭是爬不动的,要不就在我这吃点?没什么好吃的,玉米饼子一锅出,不嫌弃就行。
亚亚和木墩相视而笑,现在,他们很愿意在婆子这里吃一顿山里的饭。一早出来,爬了半天山,肚子真的饿了。
婆子进了小木屋,亚亚和木墩就坐在婆子的摊儿前,看着那一堆冒尖儿的象石子一样的榛子。不多一会,屋里冒出了烟气。婆子在屋里喊:闺女,你不怕辣吧?要怕我就不放辣椒。
木墩大叫:我不怕,我喜欢。
亚亚笑着看木墩,木墩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正午的山坳里依然凉爽,日头照着一层又一层山岭,向阳的山坡上,茂密的绿树林子闪耀出翠晶晶的光芒。远道而来的亚亚和木墩,静静地看着蜿蜒的山路一径延伸,看不见尽头,也看不见山顶上的石佛。近处的林子里,却传来喜鹊的叫唤,“啾啾”的,扑棱着翅膀,正飞舞。
婆子的午饭做出了香味,粗哑的嗓音随着香味一起飘出木屋:饭得了,可以吃了。
接着,就见婆子端一个小方桌,摆在屋门口,又从地上拣了三块拳头大的石头,在桌上排成三角。然后回身进屋,端出一口大铁锅,架上石头。揭开锅,腾腾的热气扑面而上。
木墩赶紧摘下眼镜,拿衣襟擦。透过热气,亚亚看到,黑呼呼的大铁锅中,是土豆猪肉豆角辣椒混在一起的炖菜,浓郁的柴火菜蔬香,一阵阵扑鼻而来。锅的边沿,贴了一圈黄灿灿的玉米饼子,没有规则的椭圆,厚墩墩、软呼呼,勾人食欲。
亚亚、木墩和婆子,三人围着小方桌,吃着玉米饼子一锅出,大葱蘸黄豆酱,婆子自己做的酱,又鲜又香。婆子说:我闺女,还没嫁人那会儿,就爱吃这酱。今年日头好,酱做得地道,过年我闺女回来,我用小瓦罐装了给她带省城去,我姑爷也喜欢吃,他们两口子都爱吃我做的酱。
木墩顾不上说话,他正一口蘸酱大葱,一口玉米饼子,吃得狼吞虎咽。亚亚问婆子:婆婆,你闺女多大了?
二十二,两年前,嫁了省城钢铁厂的工人,过上好日子了。闺女,你多大?
二十三。
瞧瞧,城里孩子就是水灵,该奶娃娃的年纪,自己还象个娃娃。我闺女和你差一岁,在这山里也算得上好模样,可不能和你们城里人比。
婆婆,你闺女有孩子吗?
有,哪能没有。我外孙子都快一岁了,我还没见上过。
婆婆,那你为啥不去省城看你闺女和外孙?
我也想去呀,就是这儿脱不开身。等过了秋天,那个叫什么来着?你们城里人说的,对,旺季,旅游旺季。等旅游旺季过去了,我就寻思着去一回省城。
木墩偷着嘴巴的空和婆子搭话:嗯,去省城看看吧,和山里可不一样。
是啊,可上省城要花钱,姑爷说,钱他来出,可他的钱就是咱闺女的钱,我心疼。可见不上外孙子,我又闹心。
婆子说完,沉默了下来。山坡下,传来隐约的喧闹声,又一拨游客上来了。婆子说:你们慢慢吃着。
说着,自己站起来,迎了上去。
咋咋呼呼的声音由下而上,光亮的头顶露出来了,油头粉面的脑袋露出来了,丝绸衬衣、名牌T恤包裹着的营养过剩的身体露出来了,腰里别着手机哼哼唧唧气喘吁吁的人群,陆陆续续地上来了……
婆子远远地叫开了:地道的山里货,野榛子啊,绿色健康食品,十五元两斤啊!
婆子还知道绿色健康食品,婆子很有与时俱进的头脑。亚亚和木墩,再次相视而笑。
人群围住了婆子,婆子在人堆里周旋,卖了榛子又算卦,生意做得热火朝天。嘈杂的人声,在原本寂静的山坳里肆意喧嚷:
李科长,这榛子不错,有机食品啊!拿到食品商店,至少三、五十块钱一斤。
王秘书,山上大概没有香烛店吧,要不要在这里先买好?等会儿给石佛进香。
哎呀呀,刘主任,这一卦,好,好卦,官运亨通、财源滚滚,以后就承蒙您关照啦!
……
这些派头不小的人们,把婆子摊儿上那堆榛子,买去了大半。这些人大概天生的好命,婆子给他们算出的,居然都是上上的好卦,伸到口袋里掏钱的手,也就动作得更爽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