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流式活性污泥法
推流式活性污泥法,又称为传统活性污泥法。推流式曝气池表面呈长方形,在曝气和水力条件的推动下,曝气池中的水流均匀地推进流动,废水从池首端进入,从池尾端流出,前段液流与后段液流不发生混合。其工艺流程图见图2-5-18所示。
在曝气过程中,从池首至池尾,随着环境的变化,生物反应速度是变化的,F/M值也是不断变化的,微生物群的量和质不断地变动,活性污泥的吸附、絮凝、稳定作用不断地变化,其沉降-浓缩性能也不断地变化。
推流式曝气的特点是:①废水浓度自池首至池尾是逐渐下降的,由于在曝气池内存在这种浓度梯度,废水降解反应的推动力较大,效率较高;②推流式曝气池可采用多种运行方式;③对废水的处理方式较灵活。但推流式曝气也有一定的缺点,由于沿池长均匀供氧,会出现池首曝气不足,池尾供气过量的现象,增加动力费用。
推流式曝气池一般建成廊道型,根据所需长度,可建成单廊道、二鹿道或多廊道(见图2-5-18)。廊道的长宽比一般不小于5:1,以避免短路。
用于处理工业废水,推流式曝气池的各项设计参数的参考值大体如下:
BOD 负荷(Ns) 0.2~0.4kgBOD5/(kgMLSS.d
容积负荷(Nv) 0.3~0.6kgBOD5/(m3.d)
污泥龄(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θr、ts) 5~15d;
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 1500~3500mg/L
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 1200~2500mg/L;
污泥回流比(R) 25%~50%;
曝气时间(t) 4~8h;
BOD5去除率 85%~95%。
二、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
完全混合式曝气池,是废水进入曝气池后与池中原有的混合液充分混合,因此池内混合液的组成、F/M值、微生物群的量和质是完全均匀一致的。整个过程在污泥增长曲线上的位置仅是一个点。这意味着在曝气池中所有部位的生物反应都是同样的,氧吸收率都是相同的。工艺流程见图2-5-19。
完全混合式曝气池的特点是:①承受冲击负荷的能力强,池内混合液能对废水起稀释作用,对高峰负荷起削弱作用;②由于全池需氧要求相同,能节省动力;③曝气池和沉淀池可合建,不需要单独设置污泥回流系统,便于运行管理。
完全混合式曝气池的缺点是,连续进水、出水可能造成短路;易引起污泥膨胀。
本工艺适于处理工业废水,特别是高浓度的有机废水。
用于处理城市废水,完全混合曝气池的各项设计参数的参考值如下:
BOD 负荷(Ns) 0.2~0.6kgBOD5/(kgMLSS.d)
容积负荷(Nv) 0.8~2.0kgBOD5/(m3.d)
污泥龄(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θr) 5~15d;
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 3000~6000mg/L;
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 2400~4800mg/L;
污泥回流比(R) 25%~100%;
曝气时间(t) 3~5h;
BOD5去除率 85%~90%。
三、分段曝气活性污泥法
分段曝气活性污泥运行模式又称阶段进水活性污泥法或多段进水活性污泥法,其特点是废水沿池长多点进水,有机负荷分布均匀,使供氧量均化,克服了推流式供氧的弊病。沿池长F/M分布均匀,充分发挥其降解有机物的能力。该法可提高空气利用率,提高池子工作能力,适用各种范围水质。该工艺的不足是,进水若得不到充分混合,会引起处理效果的下降。图2-5-20是分段式曝气法平面布置示意图。
分段曝气法处理工业废水的各项设计参数如下:
BOD 负荷(Ns) 0.2~0.4kgBOD5/(kgMLSS.d)
容积负荷(Nv) 0.6~1.0kgBOD5/(m3.d)
污泥龄(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θr) 5~15d;
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 2000~3500mg/L;
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 1600~2800mg/L;
污泥回流比(R) 25%~75%;
曝气时间(t) 3~8h;
BOD5去除率 85%~95%。
四、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
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又称生物吸附法或接触稳定法。这种运行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将活性污泥对有机污染物降解的两个过程一吸附、代谢,分别在各自的反应器内进行。废水在再生池得到充分再生,具有很强活性的活性污泥同步进入吸附池,两者在吸附池中充分接触,废水中大部分有机物被活性污泥所吸附,废水得到净化。由二次沉淀池分离出来的污泥进入再生池,活性污泥在这里将所吸附的有机物进行代谢活动,使有机物降解,微生物增殖,微生物进人内源代谢期,污泥的活性、吸附功能得到充分恢复,然后再与废水一同进入吸附池。见图2-5-21。
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的特点是:①废水与活性污泥在吸附池的接触时间较短,吸附池容积较小,由于再生池接纳的仅是浓度较高的回流污泥,因此,再生池的容积亦小,吸附池与再生池容积之和仍低于传统法曝气池的容积;②本方法能承受一定的冲击负荷,当吸附池的活性污泥遭到破坏时,可由再生池内的污泥予以补救。
本方法的主要缺点是对废水的处理效果低于传统活性污泥法;此外,对溶解性有机物高的废水,处理效果差。 本系统处理工业废水的各项设计参数如下:
BOD 负荷(Ns) 0.2~0.6kgBOD5/(kgMLSS.d)
容积负荷(Nv) 1.0~1.2kgBOD5/(m3.d)
污泥龄(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θr) 5~15d;
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 1000~3000mg/L;
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 再生池 4000~10000mg/L;
吸附池 800~2400mg/L;
再生池 3200~8000mg/L;
反应时间 吸附池 0.5~1.0h,
再生池 3~6h;
污泥回流比(R) 25%~100%;
曝气时间(t) 3~6h;
BOD5去除率 80%~90%。
五、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
该工艺又称完全氧化活性污泥法。工艺的主要特点是:有机负荷低,污泥持续处于内源代谢状态,剩余污泥少,且污泥稳定、不需再进行消化处理,这种工艺可称为废水、污泥综合处理工艺。该工艺还具有处理水质稳定性较高,对废水冲击负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不需设初次沉淀池的优点。主要缺点是池容大,曝气时间长,建设费和运行费用都较髙,而且占用较大的土地等。
本工艺(工艺流程图同图2-5-19)
适用于对处理水质要求高,又不宜采用单独污泥处理的小型城镇污水和工业废水。工艺采用的曝气池均为完全混合式或推流式。
本工艺处理城镇污水和工业废水所采用的各项设计参数的参考值如下:
BOD 负荷(Ns) 0.05~0.15kgBOD5/(kgMLSS.d)
容积负荷(Nv) 0.1~0.4kgBOD5/(m3.d)
污泥龄(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θr、ts) 20~30d;
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 3000~6000mg/L;
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 2400~4800mg/L;
污泥回流比(R) 75%~100%;
曝气时间(t) 18~48h;
BOD5去除率 75%~95%。
从理论上来说,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是不产生污泥的,但在实际上仍产生少量的剩余污泥,其成分主要是一些无机悬浮物和微生物内源代谢的残留物。
六、高负荷活性污泥法
高负荷活性污泥法又称短时曝气法或不完全活性污泥法。工艺的主要特点是负荷率高,曝气时间短,对废水的处理效果低。在系统和曝气池构造方面,本工艺与传统活性污泥法基本相同。
本工艺处理城市污水和各种工业废水各项设计参数的参考数值如下:
BOD 负荷(Ns) 1.5~5.0kgBOD5/(kgMLSS.d)
容积负荷(Nv) 1.2~2.4kgBOD5/(m3.d)
污泥龄(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θr、ts) 0.25~2.5d;
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 200~500mg/L;
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 160~400mg/L;
污泥回流比(R) 5%~15%;
曝气时间(t) 1.5~3.0h;
BOD5去除率 60%~75%。
七、浅层曝气、深水曝气、深井曝气活性污泥法
1.浅层曝气活性污泥法
浅层低压曝气又名因卡曝气(INKA aeration),是瑞典ka公司所开发的,其原理基于气泡在刚刚形成的瞬息间,其吸氧率最高。如图2-5-22所示。曝气设备装在距液面800~900mm处,可采用低压风机。单位输入能量的相对吸氧量可达最大,它可充分发挥曝气设备的能力。风机的风压约1000mm左右即可满足要求。池中间设置纵向隔板,以利液流循环,充氧能力可达1.80~2.60kg/(kW.h)。工艺缺点是曝气栅管孔眼易堵塞。
2.深水曝气活性污泥法
曝气池内水深可达8.5~30m,由于水压较大,故氧利用率较高;但需要的供风压力较大,因此动力消耗并不节省。近年来发展了若干种类的深水曝气池,主要有深水底层曝气、深水中层曝气,其中包括单侧旋流式、双侧旋流式、完全混合式等。为了减小风压,曝气器往往装在池深的一半,形成液―气流的循环,可节省能耗。当水深超过10~30m时,即为塔式曝气池。见图2-5-23。
3.深井曝气活性污泥法
深井曝气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发的废水生物处理新工艺。深井曝气处理废水的特点是:处理效果良好,并具有充氧能力高、动力效率高、占地少、设备简单、易于操作和维修、运行费用低、耐冲击负荷能力强、产泥量低、处理不受气候影响等优点。此外,在大多数情况下可取消一次沉淀池,对高浓度工业废水容易提供大量的氧,也可用于污泥的好氧消化。深井曝气装置,一般平面呈圆形,直径大约为1~6m,深度50~150m。在井身内,通过空压机的作用形成降流和升流的流动。见图2-5-24。
采用深井曝气装置处理城市和工业废水设计参数的参考值如下
BOD 负荷(Ns) 1~1.2kgBOD5/(kgMLSS.d)
容积负荷(Nv) 3.0~3.6kgBOD5/(m3.d)
污泥龄(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θr) 5d;
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 3000~5000mg/L;
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 2400~4000mg/L;
污泥回流比(R) 40%~80%;
曝气时间(t) 1~2h;
BOD5去除率 85%~90%。
八、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
纯氧曝气又称富氧曝气,与空气曝气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空气中含氧一般为21%,一般纯氧中含氧为90%~95%,而氧的分压纯氧比空气高4.4~4.7倍,因此纯氧曝气能大大提高氧在混合液中的扩散能力;
(2)氧的利用率可髙达80%~90%,而空气曝气活性污泥法仅10%左右,因此达到同等氧浓度所需的气体体积可大大减少;
(3)活性污泥浓度(MLSS)可达4000~7000mg/L,故在相同有机负荷时,容积负荷可大大提高;
(4)污泥指数低,仅100左右,不易发生污泥膨胀;
(5)处理效率高,所需的曝气时间短;
(6)产生的剩余污泥量少。
纯氧曝气池有三类:①多级密封式,氧从密闭顶盖引入池内,污水从第一级逐级推流前进,氧由离心压缩机经中空轴进入回转叶轮,它使池中污泥与氣保持充分混合与接触,使污泥能极大地吸收氧,未用尽的氧与生化反应代谢产物从最后一级排出;②对旧曝气池进行改造,池上设幕蓬,既通入纯氧,又输入压缩空气,部分尾气外排,也可循环回用;③敞开式纯氧曝气池。见图2-5-25。
BOD 负荷(Ns) 0.4~1.0kgBOD5/(kgMLSS.d)
容积负荷(Nv) 2.0~3.2kgBOD5/(m3.d)
污泥龄(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θr、ts) 05~15d;
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 6000~10000mg/L;
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 4000~6500mg/L;
污泥回流比(R) 25%~50%;
曝气时间(t) 1.5~3.0h;
溶解氧浓度(DO)6~10mg/L;
剩余污泥生成量(ES) 0.3~0.45kgTSS/kgBOD去除;
污泥容积指数(SVI) 30~50。
九、氧化沟工艺
氧化沟作为传统活性污泥法的变型工艺,其曝气池呈封闭的沟渠形,由于污水和活性污泥混合液在渠内呈循环流动,因此被称为“氧化沟”,又称环行曝气池”。流程形式见图2-5-26。
氧化沟的工艺运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预处理得到简化
由于氧化沟的水力停留时间和污泥龄一般较其他生物处理法长,因此悬浮有机物和溶解性有机物可同时得到较彻底的去除,因而经氧化沟处理后的剩余污泥已得到高度稳定。所以氧化沟通常不必设初沉池,也不需要进行厌氧硝化,可直接进行浓缩与脱水。
(2)占地小
由于在工艺流程中省去了初沉池、污泥消化系统,甚至还省去了二沉池和污泥回流装置,因此污水厂总占地面积不仅没有增大,相反还可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