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6-08 15:14
蓝色的生命力远远不如其他色彩的旺盛和受欢迎。唐之后,蓝色在陶瓷上的应用很少见,虽然有“宋青花”之说,但未能有足够的证据印证。宋、金时期,从色彩面貌上来说,可以称之为蓝釉的也就只有钧窑的天蓝釉了。钧窑釉色变化万千,但其釉色中的主要呈色剂是氧化亚铁,因此,从传统的陶瓷分类来看,钧窑一般仍归入青釉瓷系列,钧窑之“蓝”只不过是较重的青色而已。? 高温蓝釉的烧造成功是在元代。此时的蓝釉仍然以氧化钴为着色剂,而釉已经使用了高温石灰碱釉。
唐代三彩中的蓝釉是以铅为助熔剂,釉的附着力较弱,釉层容易受损和剥落;而高温石灰碱釉具有粘稠而附着力强的特点,使得釉层与胎体结合紧密,高温使其色彩光亮润洁,较之三彩的蓝色更为深沉雅润,具有了类似蓝宝石一般的光泽,因而此种高温蓝釉也被称作宝石蓝釉。? 元代所见传世和出土的蓝釉器物数量不多,在装饰手法上主要是两种方式,即蓝釉描金和蓝釉白花。蓝釉器物造型种类较少,主要集中在碗、盘、梅瓶、匜、爵杯等几种。虽然元代烧造成功了高温蓝釉,但令人奇怪的是,我们所见到的并没有以纯粹蓝釉示人的器物,而是在蓝釉之上又添加了其他装饰。这些做法或许是受到了当时的社会风尚以及审美情趣的影响吧。? 先来看蓝釉描金,这类器物都是通体满施蓝釉,用金彩在蓝釉之上描绘简单图案。这种蓝釉描金工艺需经过高温和低温两次烧成,蓝为自然、匀润。
康熙时期的洒蓝釉多加以描金装饰,或以洒蓝为地开光,开光内以青花釉里红或五彩描绘图案;常见的器物有罐、壶、盘、碗、棒槌瓶、花觚、笔筒、观音尊等。雍正时期的洒蓝釉色泽更为深沉,显现出天然青金石般的色泽,釉面往往会出现较为浓重的青褐色;常见器物有盆、洗、缸、蒜头瓶、菊瓣瓶、石榴尊等。雍正以后洒蓝釉的烧造除在乾隆时期偶有所见外,官窑几乎不见生 产,而民窑产品则仍然继续烧造,以道光、光绪时期的产品为代表。?在霁蓝和洒蓝釉之外,清代还出现了成熟的天蓝釉。这个品种在景德镇御窑厂的发掘中曾出土有明代宣德款的残器,但可以看出,釉色还不够纯正,尚属初创,而康熙时期则成功地烧造了这一新的颜色釉品种。
天蓝釉是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高温中烧成的蓝釉,与普通霁蓝釉不同的是其氧化钴的含量较低,不足百分之一,因而烧成后釉色浅淡匀净,似蔚蓝的天空,呈色稳定。天蓝釉的烧造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盛,所见大多为官窑器,工艺技术好,质量水平高,之后几朝虽也有烧造,但大不如前了,民国时期曾大量仿烧康、雍、乾时期的天蓝釉器物。? 康熙天蓝釉色泽较为浅淡,呈色稳定,色调的变化前后差异较小;烧造的器物无大件器,以陈设器和文房用具为主。在常见的盘、杯、碟之外,同样的器物有不同的造型,如有各式的瓶、尊就有菊瓣瓶、胆式瓶、直颈瓶、柳叶瓶、梅瓶、苹果尊、撇口尊、琵琶尊等,还有水丞、花觚、罐、缸、洗、盂等各式造型。
器物外底部一般施白釉,多数写有年款,格式为“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青花楷书款,没有双圈或双栏,与同时期豇豆红器物的署款是一样的。? 雍正天蓝釉色泽有深有浅,色调的变化较为明显。器物烧造的数量和种类也比康熙时期有很大的增加,从造型来看,新出现了玉壶春瓶、天球瓶、纸槌瓶、象耳瓶、方瓶、鼓式罐、莲子罐、板沿洗等。器物的外底一般是与器身一致的天蓝釉色,而不似康熙时期的白底。款识有常见的有两种格式,一是双圈“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青花楷书款,二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书款,没有边栏;另外还有双圈“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青花篆书款和“雍正年制”四字篆书款的。同时还有一批小壶、茶壶、僧帽壶、棋子罐等署有“朗吟阁制”青花楷书款或篆书款,这应是雍正作为雍亲王居住在圆明园朗吟阁时期烧造的。?
乾隆天蓝釉色泽与雍正时期相仿,器物造型大多延续康、雍时期做法,以水仙盆、菖蒲盆、花插、各式花瓶以及鱼篓尊等陈设器为主,
器物外底与器身为同一的天蓝釉色,署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书款或描金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