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商铺首页 >> 行业资讯 >> 详情

台州古陶瓷修复无痕修复

时间:2020-06-02 15:43

  在古窑址的山坡上,草木依然茂盛,往山间岔口里一钻,灌木、野草纷纷攀上裤管,邀请你留步。你不耐烦了,用手一扒,“呵”,竟然全是陶瓷片。赶紧找个空旷点的地方举目四盼:都是陶瓷碎片,就这么杂乱的、静悄悄的、你拥着我我拥着你,连绵数里,承包了裸露的地表。? 震撼,剥夺了一切情感的震撼,这些宋元时期的“弃民”,如此触目惊心的铺满了荒野,它们或许在过去的某一刻困顿,也或许在哪一次的山河倾覆下,丧失了本该精雕细琢的命运,从此埋没进荒土,深深隐藏在绿草枯叶下,失去了姓名。直到1977,命途多舛的陶片在风雨流水里不断出现,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些时代的旧物霎时惊讶了整个民族,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一堆破碎的碗,泥胚和精致的瓷碗混在一起,而在更远处,它们的兄弟姊妹遍地都是)? 这些满山遍野的残骸成为了宋元时期南安陶瓷业辉煌的见证,在这座山,每一脚下去都是踩在厚重的历史见证者的身上,使我们走的每一步都如此艰难。?

  南坑窑址依山而建,出产青瓷、白瓷、青白瓷,且以青瓷和青白瓷为最多。主要产品有碗、碟、盏、洗、壶、瓶、杯、罐、盆、炉、器盖和动物玩具等。胎骨里呈灰色、白色、灰白色,质地坚硬细腻,釉色晶莹润泽,釉水均匀。装饰技法有莲瓣、菊瓣、草叶、缠枝、斜直线、篾纹和弦纹等,风格活泼奔放,线条刚劲流畅。

  (宋元时期这里是渡口,商船云集,精美的瓷器从这里运往世界各地)? 至今,蓝溪畔上还保留着一个古码头遗址,我们一行驱车赶往。河水滔滔,笙旗蔽空的场景已经见不到了,只在一方香炉上看见“瓷头行古地”五个大字。同行的黄印级老人说:“新中国成立初期,仅蓝溪村还有300多只驳船;到了1960年,还有160多只。如今,河 流改道,驳船也消失了。”可见蓝溪船运,曾有悠久历史和繁荣时期。?渡口上一座进龙宫巍峨挺立,如同一位淡定从容的老人,在千年间将自己的牵绊和祝福化成魂牵梦萦,默默陪伴在每一位渡船人的心口。眼前的蓝溪千舟待发,南坑瓷不断地被运到码头,被装上船,一条条、一艘艘......船来了、船走了,水波一路向东,载着商人的货品,捎上家人的幸福安康,走向茫茫的远方,每一位从这里出发的渡船人都会在进龙宫上一炷香,恭恭敬敬地拜祀顺正王公,祈求着这一路千里迢迢顺风平安。满载瓷器的船只沿蓝溪水进入西溪,再到泉州城,同番商进行贸易。许多外国人进了货,与泉州市舶司官员一起,到九日山下延福寺通远王祠行香,举行隆重祈风仪式,将美好的愿景上达上苍,勒石记事,之后,载满泉州城的丝织品和陶瓷返回番邦。

  遥远的年代,蓝溪的渡口就在这里告别一沓沓纷忙的客人,送走了一船船家乡的瓷器。而那以山为地,化土为被的南坑古窑却始终守候在这条海丝通道的起点,在那个泥与火的年代,做着最纯粹的手艺,哪怕古窑最后在时代更迭中黯淡,却将最风情的艺术烙印在民族、世界的胸口,亘古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