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31 15:27
一问:我们知道中国古陶瓷学会是由国家文物局主管、在民政部注册的一级学术团体。作为由全国文博界和高校、科研机构等相关专业学者为主组成的学术团体,学会承担了怎样的学术任务?? 答:文物是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物质记忆,中国古陶瓷的发展历史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人类发明和使用陶器已经有超过一万年的历史;瓷器是由我们中国发明的,在长达三千多年的生产、使用及流传过程中,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生产的瓷器都留下了特殊的印记,我们就是通过这些具有时代及地域特征的文物来研究、鉴定、甄别古代瓷器。与此同时,由于陶瓷的易碎性,经过数百或千年以上的使用及流传,能够遗留到今天的完整古瓷器已经不多了,尤其是名窑名品,因为当时的生产数量本身就有限,更成为稀少而珍贵的文物。对古陶瓷文物的研究、保护和合理利用,是我国文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学会肩负着组织和推动中国古陶瓷研究的重任。
?二问:对目前社会上关于文物收藏的热点应如何看待?? 答: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家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和文化生活要求也相应提高,因而出现了盛世收藏的热潮,古陶瓷更是人们收藏的重要对象,对于正当的民间文物收藏应该加以保护和鼓励。由于市场的不够规范,随着文物价格的急剧升高,引发文物造假活动的猖獗。社会上许多缺乏专业知识和鉴定能力的收藏爱好者收藏了文物赝品,其实他们也是受害者。但是近一段时期以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人士,他们收藏了大量的古代名窑名瓷的赝品,并以此炫耀、出书、通过各种媒体宣传,举办展览,成立博物馆、艺术馆,大肆传播不正确的信息,甚至以此谋求名利,一旦这些错误的信息通过出版物、媒体和社会文化机构向公众传播,就会误导公众对文物的认知,甚至对社会造成更多危害。更有少数人通过利用赝品举办博物馆或者向社会捐赠,妄称其具有巨额价值,以此牟取土地、资金及政策优惠等不当利益。? 另有一些人虽没有收藏,但往往以鉴定专家、学者、文化名流等面目出现,为社会收藏进行鉴定,其中包括一些曾经是国有文博单位及高校的退休或离职人员,他们有的并不懂文物鉴定,或者具备一定的鉴定知识,却为了个人利益,真假混淆,丧失职业道德。过去我们学会中也有个别成员参与其中,学会已经对其进行了清理,但至今还有人打着学会和专家的幌子在社会上行骗,对他们要提高警惕。今后学会将进一步规范制度,加强自律。?
上述现象已经严重误导公众的收藏理念,破坏了社会文物收藏气氛和正常秩序,给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公众文化生活带来极大危害;经济上坑害群众,破坏社会安定,损害国家形象。这种乱象丛生的情况已到了非治不可的时候,再也不能任其继续下去了。? 我们建议政府部门介入监管,组织文物、公安、司法、教育、工商、广电等相关部门联合行动,多管齐下,依法进行治理,还收藏界一片碧水蓝天。我们学会有人才和专业优势,将积极配合政府的治理工作,向广大收藏爱好者发出正确的信息,帮助他们走出误区。?
三问:古陶瓷鉴定有哪些基本原则?? 答:鉴定古代陶瓷器,首先要了解中国古代陶瓷的发展历史,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窑口产品的特点要基本掌握。这些特点包括器物的造型、胎釉、制作手法、纹饰和装烧工艺等;其次,要了解不同产品的生产和流传,如唐代的白瓷和青瓷就有不同的传播区域;越窑“秘色瓷”是当时青瓷中采用特殊工艺的精品,生产数量有限,主要用于供御等。又如宋代的汝窑和官窑,不但生产时间短暂,而且规模不大,也供御用,基本不随葬,其完整器的传世就非常罕见了。再如明清景德镇御窑厂是专门为皇家生产瓷器而设立的,其生产品种和数量完全听从于宫廷,合格产品解送京城,不合格产品就地打碎、掩埋。一些特殊产品的生产就更加有限了,如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朝的珐琅彩瓷器就是皇帝命内务府造办处按照具体的要求(包括器形、纹饰及数量)用景德镇特制的瓷器、由造办处珐琅作绘彩并彩烧,每次制作数量往往只有几件,绝不会成批生产。这些在清宫造办处档案中都有详细记载,可以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