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31 14:45
七十年代初期,我们看到过一件巧雕白玉蟹盆,是件难得的佳作:盆是白色的,蟹壳为桔红色;盆质细薄透光,螃蟹生动逼真,雕 琢十分精致。可惜盆底有一被穿戳的小洞,显然是遭意外戳击而致,这样整体作品价值骤然下降。后来放到艺术大师面前,艺术大师仔细琢磨后,突破常规,将白玉盆变成了“藤条”编制的扁篓:煮熟了的蟹 放在“藤条”编制的工艺器皿上,民俗氛围更为浓郁,也合情合理,并且不留一点修改的痕迹,这在当时玉雕行业中传为佳话。
4、断口粘合:顾名思义,玉器断裂后,用胶再重新粘合上,处理手法细腻的话,也不易看出来,但是,也很容易看出破绽来。一般来讲,玉器破损后考虑到一分为二的修整不合算,不称意,或者不能重新雕琢,才会想到粘合。这种粘合方法的大致操作过程是:先将裂面仔细清扫干净,再用高效粘合剂(聚醋酸乙烯浮剂或环氧基树脂)均匀地涂于其上,然后细心地对准原来的部位,用力粘合,挤出裂口的粘合剂,再用丙酮擦除,粘合剂凝固的过程中,最好用胶带固定,或以重物压住,以免错位。
台湾收藏家李更夫老先生曾经介绍过这方面的事例。有一年,他在香港市场上买到一件质地相当不错的商周玉琮,呈淡黄色。回家以后过了一阵子,用放大镜仔细去欣赏,发现玉琮的一角有贯穿的裂纹。李老先生把这玉琮放在滚水里煮。经沸水一煮,这玉琮便显露原形。原来这是一件用胶水粘合的破损玉琮。高温之下原先补胶处失胶。于是玉器重又破损,露出破绽。
5、缺处添补 玉雕佩挂件不慎跌落,也有不断裂而只碰缺一小块的,但毕竟“破相”了。于是人们想到如何为它“整容”,其办法就是添补。一般来说,绝大多数经过修复的玉器终究不再是“完璧”,因而其价值程度不同地会跌在原件之下。特别是那些经过镶嵌和粘合、添补的玉器,其价值要远在原件之下。?
因此,注意识别修复过的玉器在,便成为收藏者不可忽视的问题。 识别一件玉器是否经过修复,关键在于要细心观察,来不得半点粗心大意。修复过的玉器除了极个别的以外,总会留下一点蛛丝马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