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30 13:53
喜欢收藏就必须要学会收藏,如何学怎么学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这个难题是大家的问题。首先要学收藏是要学会从青花发色上看,与明代洪武时期仅略带“蓝”意、实则灰黑以及永宣时期釉料深入胎骨、有非常明显的铁结晶斑的现象都截然不同。此罐应是使用优质的进口钴料所绘制,青花发色浓艳,层次清晰,有少量的黑色铁结晶斑点(见图4),这是由于釉料之中含铁量较高所致,但是与永宣时期刻意追求结晶斑效果不同。此罐用料均匀、色浓而薄、线条精细、不甚晕散,黑斑虽色深但不影响整体效果,青料下沉渗入胎骨的现象也不甚明显,这与元代窑工筛选好的进口青料绘制此器有很大关系。从纹饰上看由上到下共分为四层,
第一层口沿处:饰波浪纹。此类纹饰由波纹和浪纹组合而成。波纹以粗线勾勒轮廓,“江崖”,又称“海水江崖”,浪纹以精细的线条画成,如篦纹、指纹之细密,浪与波之间留白。这种常饰于古代龙袍、官服下摆的吉祥纹样,被窑工们加以艺术加工后,被广泛的运用到瓷器的装饰上。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藏元青花双耳牡丹纹罐、安徽省蚌埠市明汤和墓出土的元青花双耳花卉纹盖罐以及在2005年伦敦佳士德举行的“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以人民币约2.3亿成交,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高拍卖纪录的“鬼谷下山”纹青花罐(见图5)都是以这种波浪纹装饰颈部的,并且风格、画法均如出一辙,应是当时比较流行且成熟的画法。
第二层肩部:饰莲瓣纹,由外粗线、内细线组成。内框细线一笔勾成,外框粗线为双线勾边后填色而成。莲瓣内绘杂宝纹(火焰、宝珠等)、花卉纹(莲、菊等)。莲瓣与莲瓣之间隔开,互不相连。这一纹饰从明代洪武开始变化,虽仍由外粗内细双框构成,但均单笔勾绘,线条较细,莲瓣与莲瓣之间相连,也称为“借边”(相邻的两个莲瓣共用一条边框)。永乐、宣德及以后各代都沿袭了这种借边的画法。
第三层腹部:绘二龙相逐的主题纹饰。龙身修长,头小颈细,怒瞪双眼,张嘴吐舌,有胡无须,头上有披发,双角长如鹿角。背脊如火焰。龙身有半圆弧形的鳞,形如鱼鳞状。爪为三趾,貌似鹰爪,四肢饰飘带状毛发。尾部随身体延伸,尖如蛇尾(见图6)。除部分细节之外,其整体形态、画面布局与英国大维得基金会所藏“元至正十一年青花象耳瓶”完全一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此罐的第四层:底部纹饰,从现存世的元代直到清代的大部分青花罐类器物来看,*底层纹饰都是与主题纹饰有明显界限的,程式化比较明显,绝大多数都是和肩部纹饰上下呼应的莲瓣纹,而这件青花罐的底部纹饰海水波浪纹与腹部主题纹饰之间并没有明显分界,画面布局不拘一格。两只游龙奔腾在汹涌的浪花之上,似在怒目追逐,又似在并驾齐驱,两部分纹饰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广州弘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立足市场,为满足市场收藏家的需求,秉承保护国家文物的宗旨,联合上海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讲师、国内知名艺术修复专家舒丹老师,成立领南家古文物修复工作室“弘粹古陶瓷修复工作室”。
古陶瓷的修复技术由来已久,到底起于何时无从考证。我国传统的方法之一,是用锅钉把破损的瓷片连接起来。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修复技术,正同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继而为社会主义文物博物馆事业所用,逐步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