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深化河长制,推动“河常治”
“一块果皮垃圾,留在岸上归环卫部门管,一脚踢到河里归水务部门管。”现实中,生态环境问题涉及的权责部门比较多,“九龙治水”容易形成扯皮推诿的现象。如何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织密生态环境保护网?
作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承德率先探索推行河长制,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河长组织体系。目前,承德市域内共设立各级河长4838人。今年,该市将加快由“九龙治水”向“河长管水”、由岸上岸下整治向全流域防治、由突击性执法向常态化监管的转变,实现河湖监管巡查常态化,及时发现、查处破坏水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河长制成为各地破解治水难题的“金钥匙”。委员们认为,河长制作为当前治水制度的一项创新,通过把党政领导推到治水工作的一线,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水环境行政管理权力的集中统一,较好解决了水环境治理过程管理多头、职责不清、互相推诿等难题。
然而,一些委员在调研中发现,由于河长制建立时间不长,尚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职能与考评机制的泛化、公众参与和监督力度疲软等问题,导致部分河长存在“兼职不兼心”等现象。
应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河长制推动“河常治”。民革省委建议,学习借鉴浙江省“河长+警长”模式,由公安部门分级分段设立河道警长,全力护航河长工作,促进河湖管理保护长效化、规范化。
有人管理,更应有人监督。九三学社省委认为,优化党政领导资源同河道治理的配置。河长应从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中安排,人大、政协以及同治水契合度不高的职能部门领导可作为“河长制”的监督、考评者角色参与治水工作。
“还应重视河道治理难度和河长资源协调能力的匹配。”九三学社省委建议,明确重要领导担当“问题河”的河长,推动重点问题的解决。探索将“河段长”升级为“流域长”,从流域的角度通盘考虑治水工作,有利于提高治水效率和成效。
一些委员建议,探索建立公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采取政府牵头、部门联动、社企主演的方式,构建政社企共建河道管理责任制。推进河长制办公机构社会化,在保留从政府职能部门内部抽调人员的基础上,尝试人力资源获取渠道的多元化,借助公益环保类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发挥其组织化程度较高,专业性、执行力较强的优势,从而弥补公民个体参与不足的问题。
以厕所革命为抓手,逐步推进农村污水治理
农村污水治理是防治水污染重要短板之一。委员们认为,应以厕所革命为突破口,以农村厕所污水治理为抓手,梯次推进农村污水治理。
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过程中,面临着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标准体系不健全、处理技术和路线模式不规范,卫生厕所改造方式不标准、管理运营体制机制无保障等制约因素。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九三学社省委建议,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规范,科学推进厕所革命。加强顶层设计,确定不同区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厕所改造技术路线。根据各地农村房屋结构使用特点和风俗习惯,编制合理适用的规划设计方案,把农村厕所改造统一纳入美丽乡村建设,鼓励引导农民科学建房改厕。
同时,因地制宜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标准。建立适应不同地区的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标准体系,科学引导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规范化、系统化建设。
“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既要抓好厕所改造,更要做好农村公厕的后续管理、维护工作。”李霞委员提出,应建立健全管理维护机制,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加强技术人才培训等方式,让损坏的厕所设施能够得以及时修缮,实现可持续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