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盛行在宋代。明代的梅瓶造型,比例偏低;口部圆浑厚实,没有明显的线角转折;肩部向上抬起,线条饱满而有力;腹部之下,呈垂直状,有的微向里收;在足部的结束部分,稍向外撇
如果说宋代的梅瓶造型挺秀、俏丽,富于女性的特征的话,那么明代的梅瓶则是雄健、敦厚,富于男性的特征。至于清代的梅瓶,由于造型比例不当,给人以不谐调和不完整的感觉,不及明代的水平。
数年前,笔者曾有幸收藏了一件本地出土的青花梅瓶。该瓶全品相,高32CM,底径11CM,口径5.3CM ,撇口,长颈,硬折肩,腹部细长渐收,整器手感重量适中,线条柔和 优雅,给人以质朴 庄重之感。圈足处露胎,修胎较为规整,胎釉结合部位有一圈淡淡的火石红。釉面肥厚细润,有玻璃质感,呈色青白,在放大镜下仔细观察,青花的边缘有一圈青中泛绿的边廓线。由于使用的钴料为浙江青料,故在较远距离观察,釉面青花晕散,呈灰暗色调。自肩部至下线条较直。瓶身分为三段拼接而成,腹部接痕清晰可见,以手指探入瓶的颈肩交界处,也可触摸到较为明显的拼接痕迹。颈部和瓶身下部很随意地绘饰有蕉叶纹数支,肩部等距离连续菱形开光,各绘结果的桃花一枝。瓶身中部绘有凤凰两只,凤纹颈项处的毛发丝毫毕现。在凤凰之间穿插绘有如意灵芝纹数只,凤凰的下部绘有佛教杂宝两件。在自然光下观察,瓶身土沁部位的蛤俐光生动而又自然。笔者根据多年的捡拾碎片经验和历代陶瓷器的收藏经历,结合该瓶的胎,釉,型,饰等方面综合分析后认为,此梅瓶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明代景德镇民窑佳器,年代当属万历中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