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拍后,明清宣德炉的收藏热度不减,拍卖价格一路稳稳走高。春拍期间,国内外各大拍卖行拍场上,都有明清宣德炉的出现,通过春季拍卖结果来看,明清宣德炉在拍场上,拍卖成交率颇高,而且部分精品铜炉再创宣德炉门类业绩。据藏家介绍,宣德炉的拍卖价格近些年来是一直在往上走的。
谈到明清宣德炉收藏与发展,首先我们要从2003年中国嘉德拍卖,王世襄夫妇举办的“俪松居”专场说起.2003年本场拍卖会中,共有铜炉21座,这些铜炉都是王世襄先生的藏炉精品,据说2003年本场拍卖会上,所有铜炉,被一位实力派藏家全部拍下.总金额:1100多万元人民币。
本公司近几年对大明宣德年制熏香炉市场分析估价:
铜掇指耳三宣德炉连座--------价格:RMB3,710,000----日期:2017-10-27
铜质双耳宣德炉----------------价格:RMB3,540,000----日期:2017-02-11
铜质双耳宣德炉----------------价格:RMB2,230,000----日期:2018-02-26
鬲式三宣德炉带座------------价格:RMB3,520,000----日期:2017-08-23
清·狮耳宣德炉----------------价格:RMB4,840,000----日期:2018-03-04
大明宣德年制熏香炉图片大全,近年来铜炉拍卖市场加速繁荣,出现诸多铜炉精品,不断刺激宣炉收藏市场,明清宣德炉整体水位上涨是原因之一,而明清宣德炉渐渐回归了其价值本位,也是重要因素。目前,宫廷御制铜炉,受市场的追捧,常常会引发各路藏家的激烈竞争,另外,年份、材质,款识,皮色好的铜炉也深受藏家的喜爱。在当今社会中,宣德炉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收藏门类,随着人们对宣炉的不断研究与考证,人们对宣德炉的收藏体系越发完善,宣炉可赏可玩,兼具赏供两义,期待宣炉文化在大家的努力发展推广下,得以永恒的传承。
指着桌上一只普通的铜香炉说,2001年在朋友家中看到时,当时只开价300元,再过了一年,此炉就以500元的价格转手给了另一藏友,后来他以800元的价格从藏友手中买下来,到如今其价格已经飙升至好几十万元。“总的来说,这几年间至少涨了几十倍,铜香炉一块确实是收藏界中冒出的黑马。
近几年大明宣德年制熏香炉市场行情价格:
铜象耳宣德炉------------------价格:RMB4,790,000----日期:2018-03-17
清冲天耳宣德炉----------------价格:RMB4,830,000----日期:2018-01-25
铜掇指耳三宣德炉连座--------价格:RMB4,690,000----日期:2018-02-27
清海棠形宣德炉----------------价格:RMB4,750,000----日期:2018-01-26
铜质双耳宣德炉----------------价格:RMB4,690,000----日期:2017-04-17
大明宣德年制熏香炉真虚分辨,2010上海匡时五周年秋季拍卖会,锦灰吉金-王世襄藏铜炉专场,即为藏家关注的重中之重。拍卖现场非常火爆,成交率100%,成交总金额:9844.8万元,比之七年前翻9倍有余,在本场铜炉中,有三座铜炉突破了千万大关.顺治款冲天耳三炉以1176万元成交,“大清康熙年制燕台施氏精造”马槽炉以1456万元成交,明崇祯冲天耳金片三炉以1512万元成交,夺得本场头筹,创造了的铜炉成交纪录。
宣德炉宣德三年的铜器没有标准器,回顾一下历史文献,宣德三年曾批量铸炉这一说并没有被可靠的历史文献所记载。宣德三年的铜炉,有两种传说:一是官内佛殿失火,金银铜像都被熔成液体,于是皇帝命令将其铸成铜炉;二是宣德皇帝收到进贡铜39000斤,于是责成吕震和吴邦佐,参照宋代瓷器款式及《考古图》和《博古图录》,铸造出3000件(一说为5000件)香炉。
本公司纵观近几年来的收藏市场,总体成交数据呈现出连年下滑态势,以至于市场上关于“回调”的探讨不绝于耳。然而,在每年的春秋两大拍卖中,却总能冒出一些“任性”成交的“亿元”拍卖数据,给低迷的市场提振信心。事实上,正是这些大收藏家们的“任性”表现,为助推艺术品市场整体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信心支撑和资金源泉。
要说收藏圈里的“任性”帝,恐怕非刘益谦莫属了。因为他的每一次出手几乎都以天价追逐精品为主,且常常高调,因而广为业界“熟知”。笔者翻阅了其近的几次大手笔拍卖:204年4月,他以2.8亿港元在香港苏富比拍得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刷新了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同年月26日,又以3.48亿港元拍下了被誉为唐卡之王的十五世纪“明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以.39亿港元拍下“南宋官窑青釉八方弘纹瓶”;而今年在香港苏富比成交的张大千《桃源图》,买家正是刘益谦。
这一系列出手,在普通人看来或许只能以“有钱任性”来理解了。但深入分析,对于收藏家而言,艺术品收藏本身也是一种投资手段。其中精品资源是十分稀缺的。这就为投资留下了潜在增值空间。这也正是刺激收藏家参与的源动力。因此,面对转瞬即逝的精品资源和投资机遇,大收藏家往往只能通过“任性”举槌报价争抢。因为他们懂得:这一次得不到,在不确定的未来出现时,价格只能更高。收藏投资者作为艺术品的投资人,同时也是艺术品市场价位的推手和受益者。正是因为他们在两者之间不断转换身份,终促成了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