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13年
不想经常加班了
“我们当年是‘毕婚’加‘裸婚’,婚礼只花了2000块钱。”卿有钱和张进军均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大三时相恋,大学毕业时就在学校食堂举办了婚礼,毕业后两人相约来到上海。
此后十余年间,张进军供职于多家知名的互联网公司,从事过软件开发、产品测试、产品发布等工种。凭借多年的IT行业经验,她做到了部门经理,期间还抽空在复旦大学“充电”,在职读出了硕士文凭。
相比妻子的事业成就,卿有钱在毕业后的事业安排似乎有点“不务正业”。他最初在一家书店做经理助理,3年半后工作趋于平稳,却因为感觉缺乏挑战和激情而辞职。之后,他全心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曾奔赴汶川震区做公益项目近一年。如今的他,是公益机构“创启公益”的理事,主要从事为贫困地区捐献图书的活动。“反正都是一些不赚钱的活,不过自由度很高。”昨天,他面对记者做出上述归纳。
“我们曾经约定好工作6年之后休息1年,不过后来因为进军的事业处于上升期,没有如愿休息。”到去年,张进军工作又超过了一个6年,对于需要经常加班、熟悉而又枯燥的手头工作,她时有抱怨。卿有钱听到后多次劝她辞职休息。在先生的屡次鼓励下,张进军终于在去年7月辞职,“毕竟工作13年,是到该休息的时间了”。
转行创业
首月亏了5000多元
张进军辞职后不久,就带着一家人去香港、西南等地区旅游了一圈,“放松自己的同时,还可以让儿子长点见识”。旅游结束之后,这对夫妻开始思考:“待在家里该做点什么呢?”琢磨了一段时间,去年年末他们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了流动餐车上,“因为这是上海市政府的实事工程,所有食品都是由集团统一采购提供,质量有保证,也省去了我们不少麻烦。”
经过了3个月的筹备,3月23日,一辆名叫“利味记快餐”的红色流动餐车出现在张江路街头。
由于缺乏做生意的经验,这对餐饮界新人在开业时吃了不少亏。张进军告诉记者,刚开张时他们每晚六点半下班,只知道收拾东西关门,不清楚还得盘货对账,结果做满第一个月,盘点时发现,账户里莫名其妙地少了5000多元。“直到现在也没有想明白,也许是配货时少送货了,也许货架上的东西被人顺走了。”距离最初设定的首月盈亏平衡的目标,足足差了5000多元,这个迎头棒让这对夫妻意识到,行行有门道,改行并没那么简单。此后,他们吸取了经验,每天不忘检查进货,及时清点存货和账目。
起初没有及时检查存货,还带来了另一个负面后果。“有位顾客发现面包过期了,后来经过检查发现另外还有两个也过期了。”为了保证不再出错,他们决定向发现过期产品的顾客赠送豆浆以资奖励。
一次次交过“学费”后,餐车生意逐渐上了正轨。如今,卿有钱夫妇已经聘请了两位员工,第二辆餐车出现在街道的另一边。采访时卿有钱透露,很快餐车队伍要扩充到四五家,并会逐步扩展到浦东其他区域。
“我们打算盛夏来临时,下午1点到4点实现无人值守,那段时间主要是饮料售卖的高峰,完全可以做到自主购买,还可以省去大热天员工守在餐车内的痛苦。”卿有钱表示,相信大家能做到诚实守信。
不仅卖快餐,还提供免费阅读
昨天,记者来到“利味记快餐”的红色餐车旁。餐车上摆着花瓣状的零钱盒,所有钱都按照十元、五元、一元、一角等分类放好。卿有钱介绍,这方便顾客自行付款找零。为避免街头粉尘污染,他还将所有的食材都密闭摆放。
餐车旁设有椅子和桌子,还摆放着一个公益书架。相邻是个公交车站,有乘客一边等车一边翻看书刊。这是卿有钱夫妇的一个创新服务,他们还鼓励顾客将闲置的书捐出来供更多人借阅。除了阅读,他们还强调人与人的交流,“一定不能忘了聊天,我们喜欢和所有人聊天,帮大家排解烦恼、分享快乐。”
在现场采访时记者发现,清洁工、候车者,甚至刚放学的小学生都和卿有钱夫妇相谈甚欢。张进军谈到了一位“回头客”:“有天一个妇女从我这买东西,我看她一脸愁容就和她攀谈起来。得知她儿子便秘很严重后,我从朋友处问来偏方。没想到,偏方真把她儿子的问题解决了。”她表示,一个电话能帮别人解决难题,这种快乐比赚钱要幸福得多。
“相信自己,尝试人生中不同的侧面”
记者:选择做餐车生意辛苦吗?卿有钱:最初缺乏经验,造成了一点损失。其实快餐行业的辛劳,还真的让我们始料未及。一开始聘请的一个员工因私事辞职,我们只能自己顶上。那段时间,我们每天5点半起床,一直要忙到晚上八九点。
记者:你儿子已经上初中了,他会觉得你们经营餐车生意丢人吗?
卿有钱:我们创业之前征求过家人意见的,儿子表示完全支持。不过我如果让他在餐车这里等很久,他还是不大愿意,怕被同学看见。我会跟他多交流自己的看法,而且我们会花更多时间来陪他。现在的周末,我如没事情,几乎都在家陪他。
记者:迄今为止餐车开业50多天了吧,感觉如何?快乐么?
卿有钱:开餐车最有意义的地方,是能够看到更多生活中的精彩。这些天,我们收获了太多惊喜和感动:有位女学生在过生日时专门给餐车送来了巧克力;我在给摩托车加油被加油站师傅认出来;不少校友闻讯前来捧场,还与失散多年的大学室友重新聚首……
记者:创业是受人关注的话题。你的观点是什么?
卿有钱:现在很多人包括择业的大学生觉得,创业一定要是表面光鲜的才行,其实不然。如果抛弃所谓的面子,肯钻研传统行业,利用创新精神肯定会有一番作为的。
记者:能分享下你的幸福观么?卿有钱:赚钱是为了生活,生活不只是为了赚钱,我一直深信这点。如果看重金钱,我就不会只从事没收入的公益事业,也不会劝妻子辞职。只有不自信的人才会在意在哪里吃、有多少套房子,我们不看重这些,我们相信自己。我希望能够多尝试人生中不同的侧面,而不是被金钱牢牢地困住。束缚人的,还有房子。我们早在2003年就在上海买房,但是后来觉得房子是一种枷锁,会让你的生活固定下来。我和妻子最后决定把房子卖掉,现在我们租房子住,但并不觉得幸福感降低了。
选择与准备
日前,一则新闻备受关注,奥美中国一名年轻员工在办公室突发心脏病,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年仅24岁,据说此前他连续加了一个月的班。众多与其素不相识的网友在为其哀悼的同时,再次掀起对“爱拼才会赢”的职场理念及过劳工作方式的反思。
“生活,我所欲也。事业,亦我所欲也。”相信在每位职场人士的心中,都期待能够在生活和事业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能够不需要饱受生活辛劳所迫,即能拥有一定的事业基础和社会地位,过上一种睡到自然醒、有午后小憩、每天陪家人一起吃晚饭的日子。然而,“骨感”的现实往往是,“二者不可得兼,舍生活而取事业也”。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为了趁年轻多闯闯,为了诸多原因,正处于奋斗黄金年龄的年轻人,往往会选择透支健康、持续加班、很少休假、经常缺席家庭重要场合的职场打拼方式,一头扎入工作中,就像钟表一样,精确地高速运转,不容许自己有丝毫懈怠。虽然很忙很累,在买房买车、成家立业的种种压力面前,他们无法停下脚步,更无法潇洒地选择理想的慢生活。
还有一批人,他们站在35岁的门槛上,或者仰望职场的“玻璃天花板”,或者时刻面对内心不断加深的职业倦怠。如何能够让自己活得轻松呢?有的人选择了“退一步”的做法,躲开“蓝海”的竞争,另辟蹊径去改行创业,去做自己认为更有意义的事。
选择以工作为重心,还是生活为重心?选择在自己驾轻就熟的领域持续打拼,还是探索一条柳暗花明的新路?每个人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张进军和卿有钱这对70后夫妻的改行创业的故事让记者看到,如果有人不满足于现状,不必彷徨和愤怒,其实生活中有别的岔口路可以走。
需要提醒的是,做出每一个新的选择前,你得做好准备:向往自在生活的人可以尝试自由职业,但要做好饥一顿、饱一顿的准备;想摆脱职场平庸常态,打拼出一番事业的,可以不惜力气地加班加点,但一定要做好体能及抗高压的心理储备。
无论做出哪种选择,都不要害怕改变。IT精英也好,早餐铺老板也罢,给自己一个机会,走想走的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