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器、饪食器
1、“鼎”常见器形为圆腹、两耳、三足、呈盆、盂状,也有少量呈斗状的四足方鼎。一般都较厚重。人们在尊崇鼎的价值的时候,常常忘记了它本来的用途,其实它是一件炊器,多用于祭祀或典礼时盛煮鱼猪牛羊肉等食物,相当于现在的锅。
2、“鬲”(音历)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足。春秋中期后十分盛行
3、甗 读yan(第三声),是蒸食器,分上下两部分甑和鬲,有的是连体,有的是分开的。如1976年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商代晚期的妇好分体甗,通高35.5厘米。
4、“锭斗”用于温羹。器身作盆形,下有三足,附长柄。
5、“鬶” guī新石器时期陶制炊事用具,有三只空心的足 [a pitcher with three legs]
鬶,三足釜也。有柄喙。——《说文》。段玉裁注:“有柄可持,有喙可写物。”
山东龙山文化的陶瓷鬶颈部加粗,有的甚至与腹部连成一体,三足有袋足和圆锥形实足,鸟嘴形流加大并朝天上扬。鋬渐粗壮,呈绞索形。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至商代的白陶鬶制作更加精美,有的口沿装饰锯齿形花边,鬶上有长方形镂孔,流外侧贴
6.“俎”(音祖) 切肉案子。形状为两端有足的长方形平板,有的板面微凹,有的板面上有几个十字形孔。
食器
1.“簋”是古代用来盛放稻、黍、稷等食物的食器,相当于现代的饭碗。古代的人们在宴饮时是席地而坐的,簋放在席上,所以簋的圈足下面多附有三(四)足或方座。在商周时期,簋是很重要的礼器,在祭礼时与鼎配合使用,一般是四簋五鼎,六簋七鼎,八簋九鼎相配,标志身份地位的高低。簋的基本形状为圆腹,圈足、侈口,两耳或四耳,耳部或作小兽状、或作鸟状,或有垂环,变化较多。
2、 豆” 成肉酱一类食物用的。上有盘,下有长握,有圈足,多有盖。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3.“盨”(音须)盛黍、稷、稻、粱用。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流行于西周晚期,春秋初期消失。
4、“圃盨”铜簋体圆深腹,双兽耳,方口唇,圈是,颈部正反两面各有一凸兽首,左右均饰兽面纹,足饰兽面纹。
5、.“簠”(音甫)古书里写作’“胡”或“瑚”。盛食物用。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流行于西周末期春秋初期。
6、.“敦”(音队)盛黍、稷、稻、粱用。三短足、原腹、二环耳、有盖。也有球形敦。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
7、 “盂 ”为古代盛食器,
匽侯百中国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为燕侯所作的宴飨用器。1955年于辽宁凌源海岛营子出土。高24厘米。口径33.9厘米。侈口,深腹,二附耳,圈足。腹饰垂冠凤鸟纹,以细云雷纹为地纹,足饰夔纹,华丽繁缛。内壁铸有铭文“行5字。该盂在凌源出土,表明周初燕国地域已达今辽宁西部地区。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酒器
1、“尊” 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较粗,口径较小,也有方形的。流行于商代早期到春秋晚期。
2、“ 罍 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方形罍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两种形状的罍一般在一侧的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流行于商晚期到春秋中期。
3.、“觯”(音质)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流行于商晚期到西周早期。
4、“卣”是一种酒器,专用以盛放祭祀时使用的一种香酒,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
5、“爵”爵的常见形制为深腹、圜底、三尖足、前有流、后有尾,侧面有把手,口沿上有的分立两柱。至于长流和尾的造型,主要在使其平衡,又对称美观。爵的整体造型舒展空灵,如同凌空飞翔的麻雀,反映了匠师的巧思。
.6、“觚”是一种饮酒器,盛行于商代,其基本形制为长筒状身,大喇叭形口,斜坡状高圈足。
*******************************************
主办方:中国腾隆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