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钢结构拆除、房屋拆除、工厂拆除与厂房拆除虽同属建筑拆除领域,但因结构特性、使用场景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拆除体系。这些拆除作业不仅是空间重构的起点,更是资源循环的关键环节,需在安全管控、环保达标与资源利用之间找到精准平衡。
钢结构拆除以 “精准卸荷” 为核心技术要点。这类建筑多采用螺栓连接或焊接固定,拆除前需通过结构计算软件模拟受力变化,确定最优拆解顺序。对于门式刚架厂房,先拆除屋面檩条与彩钢板,再用液压千斤顶同步顶起钢柱,避免单侧受力导致坍塌;高层钢结构建筑则采用分段切割工艺,每段重量控制在吊车承重范围内,切割面采用惰性气体保护,减少高温对钢材性能的影响。回收的钢结构件经磁粉探伤检测,一级品可直接用于新建筑制作,二级品经焊接修复后作为临时支撑结构,钢材回收率高达 95% 以上,每吨再生钢材较原生钢减少 1.5 吨二氧化碳排放。
房屋拆除需兼顾 “结构安全” 与 “居民体验”。民用住宅拆除前需完成管线迁移与门窗回收,实木门窗经翻新后可用于复古建筑修缮,铝合金门窗拆解后铝材回收率达 98%。拆除过程根据结构类型选择工艺:砖混结构采用机械破碎与人工清拆结合,避免振动影响周边建筑;框架结构则先拆除填充墙,再切割梁柱钢筋,混凝土块经破碎筛分后成为再生骨料,用于道路基层铺设。在居民区作业时,采用低噪音设备并限定施工时段,粉尘排放浓度控制在 0.8mg/m³ 以下,同时设置围挡防止建筑垃圾外溢。
工厂与厂房拆除更强调 “工业遗产保护” 与 “污染防控”。老旧工厂的红砖厂房、锯齿形屋面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元素,可通过保护性拆除保留原貌,改造为文创园区或工业博物馆;而化工、印染类厂房则需先进行污染勘测,对土壤、墙体中的有毒物质进行固化处理,再实施拆除作业。厂房内的设备基础与地面硬化层,破碎后可作为再生混凝土骨料,其中 C30 强度等级的再生骨料可直接用于厂区道路重建,实现 “原地取材、原地利用”。
四类拆除作业在资源利用上形成互补。钢结构的高值化回收、房屋拆除的建材分类、工厂设备的二次利用,共同构成完整的再生资源链条。例如,工厂拆除的废钢与房屋拆除的钢筋集中熔炼,可生产高强度建筑钢材;厂房的彩钢板与房屋的保温层,经分离处理后分别回收金属与保温材料。据统计,1 万平方米建筑拆除可回收约 800 吨可再利用材料,相当于减少 300 吨原生资源开采。
当前,拆除行业正迈向 “智能监测 + 绿色施工” 新阶段。无人机三维扫描技术实现拆除前全景建模,AI 算法优化资源分拣流程,移动式建筑垃圾处理站现场完成骨料加工,使拆除作业的资源利用率提升至 85% 以上。这种模式不仅让拆除从 “破坏性工程” 转变为 “资源再生工程”,更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建筑行业向低碳循环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