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食品包装设计是指超出了保护食品、方便运输、介绍或说明食品的功能要求,即包装空隙率、包装层数、包装成本超过必要程度的包装。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经济竞争的加剧以及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食品过度包装充斥着我国市场。食品的过度包装不仅浪费资源和能源,误导消费者,更重要的是其包装废弃物对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这种现象与我国当前倡导的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总目标相悖。
目前市售食品过度包装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量”的过度包装
指包装的质量和数量超过了对包装物品的保护范围;就数量而言,表现为包装层数和包装次数过量过多,增加了不必要的包装件数、包装厚度和包装次数;就质量而言,表现为包装质量过量、包装物使用量的单元过量、包装与包装物的比例失调。
2)“度”的过度包装
主要体现在包装的厚度、长度和宽度的过度包装,通过增加包装材料的厚度,以及在包装的结构空间上加入充填物,增加包装材料的用量,甚至设计者为追求视觉效果而导致了宽度过分的包装。
3)“形”的过度包装
具体表现为在包装与包装物的形体上产生较大的空间,通常是包装远远大于产品的形体。此外,还有色彩的过度包装,即能用黑白色彩的包装,却用了彩色包装,能用单色包装的却用了双色包装或多色包装。
我们都知道过度的食品包装设计有悖于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浪费国家资源
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与此同时,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问题愈加凸显。过度包装加剧资源消耗,对国家能源安全构成威胁。包装使用的纸张、钢铁、塑料、玻璃等材料来源于木材、金属、石油,均为我国的紧缺资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人均包装材料的消费量为145千克/年,美国居世界之首,达250千克/年,日本为200千克/年。我国虽仅为30千克/年,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率更低。据统计,全国年包装材料消耗量约为3000万吨。
2)污染生态环境
包装企业对环境的污染主要通过生产过程和废弃物造成,包装企业排放出的废气、废水、废渣污染环境。包装多属一次性消费品,寿命周期短,废弃物排放量大。据统计,包装废弃物年排放量在重量上约占城市固定废弃物的1/3,而在体积上则占1/2。以北京为例,全市每年产生的近300万吨垃圾中,各种食品包装物约为83万吨,其中60万吨为可减少的过度包装物。城市的“包装垃圾”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在市民生活垃圾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一些无法降解的化工产品对环境带来持久破坏,国家每年需要投入大笔资金,进行垃圾的回收、分类、再利用。
3)增加食品成本
过度包装不仅加大包装材料和包装工费的支出,而且还增加食品流通过程中运输、仓储、搬运、保险等费用,导致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增加。例如,我国卷烟包装采用的印刷工艺仅次于钞票和有价证券的印刷工艺,包装成本已占到生产成本的25%—30%,而国外卷烟的包装大多采用普通白卡纸,成本仅为国产卷烟的1/4。过度包装同时损害消费者和生产企业的利益。生产企业借增加食品售价将增加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变相构成对消费者的强迫消费。企业利用过度包装攫取更多利润的“短视行为”损害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成本压力使企业失去竞争中的价格优势,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4)扰乱市场秩序
食品过度包装是一种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助长商业欺诈之风。过度的包装设计是不成熟市场经济的产物,企业不靠内在质量而是通过过度包装来取悦消费者,借此占领市场并击败竞争对手。伴随着愈演愈烈的我,市场上出现了严重的价格扭曲现象。价格扭曲又刺激食品过度包装,形成恶性循环,破坏市场经济秩序,最终影响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5)助长奢侈腐败
过度包装导致社会上兴起攀比浮夸之风,违背中华民族节俭纯朴的传统美德。借茶叶、月饼之名行贿受贿,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加剧社会的不和谐。此外,名烟名酒等的奢华包装刺激了假冒伪劣食品的繁衍,以至于这些高档食品的废弃包装物也成了制假售假者收购的抢手货。
6)增加消费者负担
过度包装增加了食品的包装成本。在多数情况下,这种成本是通过增加食品的售价而实现的,最终由消费者承受。在不增加食品售价的情况下,商家则通过降低包装产品的质量或数量来补偿过度包装的成本,最终导致消费者负担加重,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总而言之,食品包装设计不是越繁琐越精致,而应该根据产品大小、档次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和包装形式,把握好这个度,才能做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食品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