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幽冥教主冥司面然鬼王甶孑大帝
1. 身份与背景
幽冥教主冥司面然鬼王甶孑大帝,是道教中的重要神明,其身份源于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在道教中,太乙救苦天尊负责地府的事务,其法身即为鬼王,全称为幽冥教主冥司面然鬼王甶孑大帝1。这一神明的主要职责是在中元节等祭祀活动中,维持秩序,防止饿鬼穷魂因争夺食物而引发混乱2。
2. 形象与特征
幽冥教主冥司面然鬼王甶孑大帝的形象通常被描绘为顶生二角、青面獠牙,口中吐火或伸出长舌,身着战甲,手持普渡令旗,高大威武,头上还有一尊观世音菩萨佛像,象征其与观音菩萨的密切关系3。这种形象不仅体现了其威严和震慑力,也反映了其作为观音菩萨化身的身份4。
3. 起源与传说
关于幽冥教主冥司面然鬼王甶孑大帝的起源,有多种传说。一种说法是,他曾是诸鬼的首领,因受观音大士的教化而皈依佛门,成为护持中元普渡事项的神明3。另一种说法是,他是由太乙救苦天尊化身而成,以震慑群鬼,维持秩序1。在佛教经典中,面燃鬼王曾出现在阿难面前,警示其三天后将堕落为饿鬼,并要求布施百千个饿鬼及婆罗门仙,以避免灾难4。
4. 职责与功能
幽冥教主冥司面然鬼王甶孑大帝的主要职责包括:
维持秩序:在中元节等祭祀活动中,防止饿鬼穷魂因争夺食物而引发混乱2。
普渡亡魂:负责监督亡魂享领人间香火,确保亡魂能够得到适当的祭祀和超度3。
护持中元普渡:作为中元普渡事项的守护神明,确保普渡仪式顺利进行4。
5. 文化影响与信仰
幽冥教主冥司面然鬼王甶孑大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道教和民间信仰中。在台湾、福建等地,有许多专门祭祀大士爷的庙宇,如台湾嘉义民雄的大士爷庙1。信众在农历七月,尤其是中元节期间,会进行祭祀活动,祈求大士爷庇佑身体健康、吉祥如意、财源滚滚、出入平安1。
总结
幽冥教主冥司面然鬼王甶孑大帝是道教中的重要神明,其形象和职责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鬼神世界的理解和信仰。通过维持秩序、普渡亡魂和护持中元普渡,这一神明在民间信仰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1。幽冥教主冥司面然鬼王甶孑大帝包公神像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