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太白山神
关中全境及甘肃东部的民间道教信仰
太白山神是关中全境及甘肃东部的民间道教信仰。山神并非太白金星,而是三太白。大太白爷和二太白爷系面貌和善文官形象,三太白爷脾气差,则为黑面怒相武将。
中文名太白山神
别名三太白
类型民间道教信仰
分布地域陕西关中和甘肃东部
职能风调雨顺
庙会日期七月十三和六月初六
太白山位于陕西宝鸡秦岭北麓,眉县、太白县、周至县三县境内。是我国著名的秦岭山脉的主峰,也是我国大陆东部的第一高峰,海拔3767.2米。秦岭山脉是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天然屏障;也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太白积雪六月天”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太白山是一座宗教名山,据《云笈七签》卷二十七记载,太白山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十一洞天(德元洞天)。
在关中诸多名山中,由于太白山向被认为是“能兴云致雨、息涝弭灾”的灵山,因此普遍受到崇拜。尤其是唐宋以降,太白山信仰逐渐扩展至关中平原各地,至清代甚至北至黄土高原南部的鄜州、南达汉中府的南郑均建有太白山神祠,成为关中地区民间信仰的典型特征之一。
李唐天宝八载因“太白山人李浑言:太白山金星洞有帝福寿玉版石记,求得之,乃封太白山为神应公,十四载再改封灵应公,将太白山列入国家祀典。赵宋仁宗皇祐五年封为济民侯,嘉祐七年再因苏轼上奏,复封明应公。此后,神宗熙宁八年进封福应王,哲宗绍圣三年改封惠济王。
元代,为与太白山三池相对应,竟将太白山神析封为三王:曰苦济、曰惠民、曰灵应,俗称大阿福、二阿福、三阿福,肖像亦以三池分隶之。至清乾隆五年,陕西总督尹继善上奏将太白神祠列入陕西祀典,三十九年陕西巡抚毕沅再次奏准,封山为昭灵普润,山神为福应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