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四海龙王是中国道教神祇,最早出现在道教经典《太上元始天尊说大雨龙王经》中,是古代龙神崇拜和海神信仰的结合产物[1]。虽然四海龙王由道教提出,但其真正流行崇拜始于唐宋时期,当时帝王封龙神为王[1]。四海龙王是套用佛教龙王称呼,与其并无太大关联,其真正起源是中国本土龙文化,始于战国时期的五龙神崇拜[1]。四海龙王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具有特殊地位,古人遇到自然灾害时,会祈求龙王兴云布雨[2]。根据地域方位,四海龙王分别主管不同的海洋,例如北海龙王主管寒冷之气,如落冰雹、下雪[2]。在传统文化中,四海龙王的地位很高,例如东海龙王是四海龙王之首[3]。
四大龙王分别叫东海龙王、南海龙王、西海龙王、北海龙王。东海龙王名叫敖广。其能控制雨水、雷鸣、洪灾、海潮等。南海龙王名叫敖明。南海龙王能控制火灾、人间二昧真火、闪电等。西海龙王名叫敖闰。西海龙王能操纵风源对流,其司掌气候阴凉与天气变迁。北海龙王名叫敖顺。由于身处遥寒的北海之地,北海龙王掌管着雪,冰雹,冷冻和冰霜等气象变化。
龙王是古代神话传说中在水里统领水族的王,掌管兴云降雨。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民间各地的一种习俗。龙王是古代龙神崇拜,海神信仰的产物。龙是古代神话传说生活于海中的神异生物,为鳞虫之长,司掌行云布雨,是风和雨的主宰,常用来象征祥瑞。龙王之职就是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龙王治水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龙王神诞之日,各种文献记载和中国各地民间传说均有差异。旧时专门供奉龙王之庙宇几乎与城隍、土地之庙宇同样普遍。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