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自古以来,古代统治者一直对祭祀蚕神活动很重视。历朝历代皇宫内都设有先蚕坛,供皇后亲蚕时祭祀用。每当养蚕之前,须杀一头牛祭祀蚕神嫘祖,祭祀仪式十分隆重。中国民间的蚕神崇拜是蚕乡风俗中最重要的活动。除祭祀嫘祖外,各地所祭拜的蚕神“蚕母”、“蚕花娘娘”、“蚕三姑”、“蚕花五圣”、“青衣神”等蚕神者。浙江温州曾发现宋代的“蚕母”像。民间供奉蚕神的场所也不完全相同,有的建有专门的蚕神庙、蚕王殿,有的在佛寺的偏殿或所供养的菩萨旁塑个蚕神像,有的蚕农家在墙上嵌砌神龛供奉“蚕神纸马”。 [1]
有关蚕桑生产、祭祀蚕神的风俗习惯,有的来源于对蚕、桑的原始信仰和崇拜,有的出于祛除蚕桑病祟的迷信行为,有的反映了对蚕桑丰收的祈祷和丰收后的庆贺,有的关系着蚕桑生产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这些风俗很多都带有迷信色彩,其精华部分成为健康的文化遗产。 [2]
官方祀典对蚕神也有着诸多记载。汉以前,蚕已被神化,称其神曰先蚕,意指始为蚕桑之人神。东汉称“菀窳妇人,寓氏公主”,见《后汉书·礼仪志》注引《汉旧仪》;北齐改祀黄帝,北周又改祀黄帝元妃西陵氏(即缧祖),均见《隋书·礼仪志》。这些都是官方祀典中所记的蚕神,并未被百姓所接受。
山海经
蚕神
民间祀奉的蚕神,则是蚕马神话演化而来的蚕女、马头娘。其远源是《山海经·海外北经》所记的“欧丝”女子,该书谓:“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 这是蚕神的雏型,一开始即为女身;尚未与马相联系。之后,《荀子·赋篇》有赋五篇,其四《赋蚕》中有云:“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者与?”言蚕身柔婉而头似马。但《周礼·注疏》卷三十《夏官·马质》郑玄引《蚕书》解释:“蚕为龙精,月直大火,则浴其种, 是蚕与马同气。”贾公彦疏谓:“蚕与马同气者,以其俱取大火,是同气也。”后人据此将蚕与马相糅合,造出人身马首的蚕马神。最早记其事者,据称为三国吴张俨所作之《太古蚕马记》,一般学者疑是魏晋人所伪托。其事具载于干宝《搜神记》卷十四,云:“旧说,太古之时,有大人远征,家无余人,唯有一女。牡马一匹,女亲养之。穷 居幽处,思念其父,乃戏马曰:‘尔能为我迎得父还,吾将嫁汝。’马既承此言,乃绝 *而去,径至父所。……(父)亟乘以归。为畜生有非常之情,故厚加刍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