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昊天上帝是中国神话中的天之尊号,被视为华夏历代国家正统祭祀的最高神,也被称为皇天上帝、上帝、帝、老天爷等[3]。在道教传统中,昊天上帝神像通常供奉在道观正殿内,位于“三清”(道教对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合称)之下[1]。太符观的正殿内供奉的即是昊天玉皇上帝神像,也就是民间常说的玉皇大帝[2]。太符观的建筑坐北朝南,南北长177.5米,东西宽50米,有两进院落,由南至北有照壁、牌楼、倒座戏台、昊天玉皇上帝殿等建筑[2]。在昊天玉皇上帝殿内,有明代塑像,正殿供奉的是昊天玉皇上帝的神像[1][2]。
昊天上帝,又称皇天、天帝、皇天上帝、天皇大帝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老天爷”, 他是主宰天地的至高无上的神,是超自然的最高的神,是代表天或等同于天的神、是华夏文明信仰中的最高神、是历代王朝和儒教信仰中最高的神。
尊号最早出现于商朝,周朝时正式出现“昊天上帝”的尊称。周围有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作为使者,五方上帝辅佐。
昊天上帝,又称皇天、上帝、皇天上帝、皇皇上帝、天帝等。主宰天地宇宙的神,儒教最高神,代表天或者等同于天。
王莽欲将昊天上帝和太一合并,影响了当时的一些文献,但之后的皇帝很快将两位神拆分开。
《隋书·礼仪》:“五时迎气,皆是祭五行之人帝太皞之属,非祭天也。天称皇天,亦称上帝,亦直称帝。五行人帝亦得称上帝,但不得称天。”六上帝中的自然帝昊天上帝可代天,而人帝五方上帝不可代天;中华文化中单说上帝一般指自然帝昊天上帝。古籍中也称昊天或上帝,这一名词最早现于《尚书》。昊天上帝和天相比,具有一定的人格化的意味。郑玄曰:“上帝者,天之别名。”此处指的就是昊天上帝;另一方面,有时又作了区分,如《汉书·王莽传》:“四年春,郊祀高祖以配天,宗祀孝文皇帝以配上帝”,其中又将天和上帝区分开来,上帝地位低于天,此处的上帝指的就是五行人帝,天指昊天上帝。
《通典·礼典》:“所谓昊天上帝者,盖元气广大则称昊天,远视苍苍即称苍天,人之所尊,莫过于帝,讬之于天,故称上帝。”
早期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不是来自于自身,而是来自于自然的恩赐。早期人类的生存发展是与自然条件密不可分的。长此以往,天空与大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中逐渐被人格化、神化,成为一个有思维、有情感的客观存在,是为昊天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