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河南南阳方城县“七十二潭”景区山顶建有的“金花殿”,相传金花娘娘在七十二潭居住,看到当地百姓生活辛苦,带来了满山遍野的山果,山菜。从此百姓不愁吃喝!百姓修建了“金花殿”,以纪念这位为民造福的娘娘! 金花殿里的主殿,供奉有金花娘娘的塑像。
湖北
金花娘娘
湖北竹山县竹坪乡金花山上有个神秘的山洞,洞内终年有水,深不可测,名叫“金花洞”。相传,玉皇大帝的七个女儿之一,赵金花生性悲天悯人、温柔善良,明思宗崇祯五年竹山大地震,山崩地裂,而四川流民王刚和张献忠相续起兵,在竹山一带烧杀抢掠,天灾加上人祸,致使温疫流行,饿殍遍野,金花姑娘于心不忍,盗来仙丹甘露,下凡竹坪牛百湾花岩河旁的山洞内,行医治病,赐福送子,颇为世人敬仰,为其盖庙塑像,奉为“金花娘娘”。每月农历初一、十五,周围百姓都自发到庙上祭拜。一传十,十传百,相邻百姓也纷纷前去祭拜,很多陕西、安徽人专程到此许愿还愿。据当地村民介绍,每年的正月香客不断,人流如织。庙堂中挂满了朝拜者送来的锦旗,庙外爆竹香灰堆积如山。
陕西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汉阴地区每逢天早则祷神求雨,地方官员参加主持,表示关心民间疾苦。祈雨之日,参加者斋戒沐浴,抬一小空瓶,口用黄蜡密闭,鸣炮奏乐,结队前往铁瓦殿、金花寺、黑龙洞、菩萨泉等处取水。沿途不准打伞戴帽,即使赤日炎炎也只能在头上挽个柳条圈。到达后,燃烛焚香,跪拜祷告,将空瓶抛入潭中,众人跪地等待潭水浸入瓶内,取出过秤,计算神佛发水数量。然后抬回城镇附近的寺庙中供奉,昼夜诵经祈祷,直至降雨才敬神送水。如仍长期不雨,则抬着“金花娘娘”回娘家,让金花娘娘在烈日中暴晒,迫其降雨。
传说金花诞生于明朝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兰州本土、成长于平民之家,凭借坚定的意志和刻苦的修炼成就仙道,曾经受到兰州民间崇拜最为广泛的一位神祇。此后百姓们凡遇到灾荒瘟疫或者急难之事,只要祈求金花无不应验化解,金花娘娘的影响就迅速扩大开来。历史上因天旱向她求雨得到灵验,因而由官府出面郑重拜谢封赏的事情很多。清代军机大臣阿桂,大学士福康安,兵部尚书那彦成,甘肃巡抚杨昌浚,皋兰县知县沈仁澍等,都曾经为兰州百姓向金花娘娘祈雨喜得甘霖而树碑为纪。
从明朝成化四年当地百姓在临夏关山建起金花娘娘庙,清朝乾隆八年建成吧咪山金花菩萨池庙大殿,民国年间对吧咪山金花池庙的几次重修扩建,对金花娘娘的祭祀膜拜时代不绝。左宗棠在井儿街建成的“赦建灵感神祠”成为金花娘娘的行宫,每年5月兰州民众都要从遥远的吧咪山恭请神像回到这里省亲,场面十分壮观。而在兰州市内,先后建成的金花娘娘庙最多时有70多座,使得金花娘娘崇拜成为兰州本土特有的一道民俗文化风景线。 金花娘娘的故事和民间崇拜也传到周边的临夏、东乡、临洮等地,各地都建有娘娘的大量寺庙。每年三月初三、四月初八、七月初七、九月初九等日子,都要举行“旱水会”、“玉女神会”、“龙华海会”等祭祀典礼。如果遇到天旱,迎请金花娘娘求雨的活动就更加盛大。20世纪60年代,甘肃省歌剧团曾经改编上演过大型歌剧《金花传》。那时候正值国内旱灾严重,加之金花娘娘与兰州本土的密切关系,所以此剧一上演就十分轰动,在金城百姓中引起热烈反响。[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