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城隍老爷,又称为"城隍神"、"城隍爷",是中国传统信仰与道教中的一位神仙。"城隍"一词,最早可见于《周易》一书,泰卦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在民间信仰中,城隍老爷作为神的神圣性、神秘性逐渐被人间性、生活化所代替,使得这位城隍老爷逐渐成为民情百态的缩影;如今城隍老爷褪去了宗教色彩,使得城隍庙成为了"中国本色的博物馆"。
相传三国时代已有供奉城隍的庙观,"芜湖城隍祠,建于吴赤乌二(239)年",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隍庙。南北朝时候的《北齐书·慕容俨传》已经明确记载:"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称城隍神,公私每祈祷。" 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平民百姓流离失所,保护城市的城隍神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更高了,百姓赋予城隍神的职能,逐渐扩大到主管生人、亡灵、水旱、疾疫、赏善罚恶等,几乎对城市所有的一切全方位的保护和管理,俨然成为该城市的行政长官。
城隍是位土地神,根据《礼记》的记载,岁末天子在岁末丰收之后对保佑农各地城隍庙业的八位神灵进行祭拜,也称作"八腊祭"。所谓"八腊"指的是先啬(神农氏)、司啬、农、邮表畷、猫虎、坊、水庸(沟渠)及百种。其中的"水庸"就是"城隍",《五礼通考》载:"水,隍也,墉,城也"。可见早在三千年前,"城隍"的原型就已经作为保护城市的土地神接受国人的祭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