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观世音菩萨在梵文佛经中称为「阿缚卢枳帝湿伐逻」(Avalokitesvara),在中文佛典的译名,有好几种,竺法护译为「光世音」,鸠摩罗什的旧译为「观世音」,玄奘的新译为「观自在」,中国通用的则为罗什的旧译。唐朝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但也有学者认为,唐朝以前就已出现“观音”简称,如后汉时期的《成具光明定意经》。且唐朝诸多佛经典籍中,并未避讳“世”字。(来看唐代避讳制度:李世民即位后,朝廷颁令:“依礼,二名不偏讳……其官号、人名、公私文集,有‘世民’二字,不连续者,并不须讳。”此处考证引自李利安《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但照梵文原义,尚可译作「观世自在」、「观世音自在」、「窥音」、「现音声」、「圣观音」等。
观音菩萨与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一起,被称为四大菩萨。观世音菩萨在佛教诸菩萨中,位居各大菩萨之首,是我国百姓最崇奉的菩萨,拥有的信徒最多,影响最大。菩萨端庄慈祥,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她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最深刻诠释。菩萨是久已成就的古佛,号“正法明如来”,为度众生倒驾慈航,现菩萨身。菩萨有三十二应,佛,天人,罗汉,男、女,童子,官员,居士种种等身相,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菩萨则现何身而为说法,随缘救度。菩萨无极之体,当然更无皮囊色身和男女之相的执着了。古印度佛教中,观世音菩萨像既有现男相也有现女相的。到中国南宋以后,女性的观音菩萨相已深植中国百姓心中。
“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慈悲即观音,在中国妇孺皆知。观世音菩萨象征泛在的真理,无形而无所不在,在国际上有“人类的仁慈保护者”之称。菩萨行无缘大慈,运同体大悲,大慈与人乐,大悲拔人苦,在智、悲、行、愿之中,观音菩萨在娑婆人间救苦救难的品格,使其成为慈悲的化身。“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自然界的灾变与人间社会祸难不可能消除的情况下,观世音菩萨就是人们心中永远的信仰希冀。
菩萨的应化道场,到处有记载。例如,陕西的南五台山、大香山,浙江天竺(音zhú竹)山、南海普陀山。尤其是位于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世称观世音菩萨道场,其名载于《华严经》。历代皇帝屡屡敕(音chì赤)建,举世钦崇,各国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