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故乡有座天齐庙,我出生的时候,此庙已拆除多年了。
故乡还有一个“十字路”的地名。一个大的自然村陈家楼,经过新中国历次运动后,以此路分为三陈,以方位名:陈东、陈西和陈北。至于为何独缺陈南,不得知。也许,乡里人读三国读的滚瓜烂熟,便有了三分天下之意。再者,南下多是沃野良田,略去了“南”的方位建村立社,也是保护耕田的最好方式。
这十字路连接着东西南北许多村镇,是三陈互通消息的地方,也是陈楼大集的中心地带。十字路上有家糖房,冬季做远近闻名的“陈楼糖瓜”,旁边似乎也有家油坊,门口摆放些麻糁、豆糁。开集的时候,印象中也是剃头挑子摆放最密集的地方。
这条路南行不远,有个池塘,夏季洪涝,需要疏通沟渠,渠过十字路,沿大道直通到赢汶河边。正是修渠的时候,在十字路发生了一件大事,挖出了一尊石狮子。石狮子带着一身泥土重现于世,虽残破却不失威严,引来很多村民观看。这石狮子的出处是哪里呢?一些上了年纪的人都一致认为是天齐庙前的旧物,可惜只挖出其一,其二不知所踪。为了说不出口的祸福观,其一也在现世几天便深埋了。
一想到十字路出土的石狮子,自然就想到了天齐庙。熟悉《鹿鼎记》的人,一定记得那句:仙福永享,寿与天齐。寿与天齐是美好的祝愿,那么故乡的先辈们是否也有此祝愿呢,这就要看庙里供奉的是什么神。
在家谱中记载,天齐庙建于乾隆年间,占地六亩,庙分前后两个大殿,前殿供奉“玉皇大帝”,殿内绘有梁山一百单八将,栩栩如生,各具形态。上百年来,香火不断,解放后,破除迷信,做了陈楼完小,七零年代全部拆除,新建校舍,是为陈楼联中。
再后来,陈楼联中东迁,校舍荒废了几年。
在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临近几个村子与我同年级的学生,联合组建四个班级,搬入旧校舍。操场要比我们的教室低一些,有一台阶相连。操场的北侧也是一排校舍,门窗紧闭。课余时间,调皮的男生会溜进那些荒废的房子,拔窗子的插销。那时,孩子们没什么玩具,觉得什么好玩就玩什么,于是,这些冰冷的插销在孩子的手中,便有了温暖。老师是管的,可是管不住,最后,那些窗子真的就越发颓废了,尤其在有风雨的日子里。后来,索性就用木条封了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