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城隍,即城市的护卫之神。城隍信仰,在我国由来已久。据记载,早在先秦之时天子八祭之一的“水庸”祭祀,就是城隍祭的最早活动。发展到了明代,全国各府、州、县按朝廷要求,均需模仿衙门规制建造一座城隍庙。
城隍是守护城池、护国安邦、统辖亡魂、调和风雨之神。故历代官员在赴任时,都要先到城隍庙内烧香、祭拜、宣誓等,以求城隍护佑一方平安。
城隍因地域不同,所供奉的城隍爷也就有所不同,但最有影响的城隍则以庞玉、周新、霍光、秦裕伯和杨椒山为主。
道教在做“超度”道场时,需要发“城隍牒”文书以知照城隍,才能拘解亡魂赴坛受度。在城隍庙中,一般除主祀城隍爷外,两旁还配祀判官和牛头、马面,以及黑白无常等神。
城隍,在全国各地的城市中都有城隍庙(注:在文革期间有一部分已严重损坏),对城隍的信仰可以说十分流行、普遍。在民间,无论是喜事还是丧事,老百姓都会去城隍庙上香求拜,这一信仰的形成,一直影响着地方的民风和日常习俗的相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