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这个生活在距今千年以前的北宋医生,从小聪慧博览群书,过目不忘。他的祖先是战国时的吴季礼,九世其父吴通,母亲黄氏,因避乱而南迁,从安溪到了泉州府同安县白礁村结茅而居。
他医德医品极佳,业医无贵贱,按病授药;对歧黄医术,他特别下功夫潜心研究;在制药方面,特别精研有方。相传宋仁宗的母亲曾患重病久治不愈,在青礁人吏部尚书颜师鲁的推荐下,吴本进京并治愈了太后,在朝廷备受皇帝青睐;他生性纯朴而又淡泊名利,回到“高温多湿、瘴疫为毒”的闽南地区悬壶济世,大部分时间在白礁、青礁一带行医施救,在民间深受爱戴。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医术高明的“医神”吴本的出现,就成了泉州府同安县一带民众的精神寄托。
可惜在到山崖采药不幸摔伤去世,羽化时年谨五十有八。因其无儿无女无亲无戚,为避免沦为孤魂野鬼,民众采取立庙集体奉祀的办法,筹集资金建立了一座秋龙庵,偶其像而祀之。这就是保生大帝祠祀的肇始。
殿内的保生大帝居然穿龙袍诶!传说保生大帝后代弟子入宫(也有说其显灵)救过朱元璋的性命,朱元璋登位之后赐保生大帝一件龙袍,此后保生大帝神像就头戴金冠,身披龙袍,脚蹬龙履了。自神权、神威的确立使得吴本完全被神化。
白礁慈济祖宫的保生大帝神像称为金身,享祀最久。从宫祝口中了解到,白礁宋代原雕保生大帝金身3尊,一大帝坐镇白礁祖宫,二大帝分迁台湾学甲,三大帝享祀青礁。
白礁慈济宫形成民间信仰习俗,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祈求药签、问事签,及保生大帝的请神、乞火、忌日、巡游等祭典活动引来进香团香客无数。三月十五日保生大帝诞辰日,各地进香团的来到把纪念活动推向高潮。每年的三月十一日至十七日白礁慈济祖宫可谓是人山人海,不仅是漳州本地人会前来朝拜,泉州、厦门更是几乎全村进香浩浩荡荡,就连台湾信众都特地渡海举行“上白礁”谒祖祭典。
届时进香团分批来到宫殿,就连“冲宫”仪式都要错峰进行,庆生期间从早到下午四点,祖宫都是热闹非凡。超具“古早式”的民俗表演吸引了不少信众驻足观看。
一座宫庙,通常以“分身”或“分香”的方式繁殖衍生出更多的分灵庙,一个地方或一个人从白礁慈济祖宫请来一尊神像走,在家乡或定居处建庙供奉这尊神像,就是“分身”;若是只奉请了香火袋或神符,就是“分香”。(如闽南各地、台湾等华侨居住地大大小小的保生大帝庙宇。最典型的就是泉州晋江深沪宝泉庵的神像是从台湾学甲慈济宫分身而来,而台湾学甲慈济宫的神像则是白礁慈济祖宫的分身)
除此之外还有“漂流”这一方式。信众会造一大船,把神像放置在船上任它在海上漂流,叫送王船。飘到哪,当地民众就要建庙安放神像。(这种方式多为王爷庙)
在村口就能看到贴有某地进香团的从晋江、惠安、南安等县市来了车辆,原来是各个村落分灵庙组织进香团“觐见”保生大帝。一支支不同村落的进香队伍,按批次向祖宫进发。前有令旗、凉伞先导,香担随后。
中间是四人抬到神舆,有的则是男子抱着或提着放置有保生大帝神像的篮子,所到之处锣鼓声、鞭炮声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