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文殊试普贤
编辑词条
“文殊普贤”一般是指“文殊试普贤”
文殊菩萨:即文殊师利菩萨,象征智慧的菩萨。《文殊师利般涅盘经》说,文殊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姿罗门家,由母亲的右腋而生,生而能言,十种祥瑞同时出现。他遍访仙人求出家法,九十五种外道辩论师都辩不过他,终于在释迦牟尼佛处学道成为菩萨。在大乘佛教中,他是众菩萨之首,被认为是如来“法王”之子。
也是智慧的化身,经常协同释迦牟尼佛宣说佛法。相传其显灵说法的道场是在山西五台山,是释迦牟尼佛的左协侍,顶结五鬓,手持宝剑,表示智慧锐利,塑像多骑狮子,表示智慧威猛。
普贤菩萨:梵名为“三曼多跋陀罗”,即普遍贤善的意思。他和文殊菩萨一起,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协侍菩萨,一个象征智慧,一个象征真理(普贤)。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说:普贤原为东方宝威德上五律国之菩萨,遥闻释迦佛在娑婆世界说法华经,特为听受,到达时佛已讲完此经,当夜即将入灭普贤表示守护此经,释迦佛赞叹认可。密教称普贤为“金刚萨埵”“菩贤萨”等。中国佛教相传,四川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说法道场。普贤菩萨像大多头戴宝冠,身穿菩萨装,坐于一六牙白象上。据说普贤有延命益寿之德。因而出现为祈求延命的普贤延命菩萨像。
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成正果前,也是凡人。当年两人相约同行,去山里修行。
半路上,经过一个村庄,文殊和普贤都听到一个女人十分凄惨的哭声。两人过去一问,才知这家人家,壮年丈夫抛下娇妻幼子不幸去世。这年轻寡妇有三个孩子,大的才十岁,小的仅六个月,上面还有两位年近八十的公婆。老的要赡养送终,小的要抚育成人,一个年轻女子孤单单怎能挑得动这副家庭重担呢?
文殊和普贤继续上路,可那寡妇凄惨的哭声,老是萦绕在文殊的耳旁,挥之不去。
终于,文殊说:“普贤,你一个人去山里修行吧,我要去那寡妇家里,帮她赡老养小,然后再去山里修行。”
普贤劝文殊还是一同去山里修行,可文殊主意已定,毅然返回寡妇家。
漫长的十年终于过去,寡妇的公婆走了,三个孩子也都大了。这时,文殊辞别寡妇,决定去山里修行。寡妇心里感激不尽,劝文殊不必去修行了,她愿意嫁给他,三个孩子也定要他留下来。可文殊这次心意更加坚定,离别寡妇,上路了。
刚走到半路上,忽然腾云驾雾,直飞天空。文殊明白自己为寡妇一家解脱了生活苦难,而又无半点坏心欺负寡妇,所以已修成正果。
却说普贤在山里修行了十年,根本得不到什么道行。一天傍晚,突然来了个年轻女子,容貌如花,胜过月里嫦娥,口称师父,说是迷了路,眼看天黑,要求借宿一夜。普贤想:这里只有一张床铺,怎能留下这女子。又一想,眼看天黑,不让这女人借宿,叫她到哪里去呢?为人应该做好事。于是答应这个年轻女子,叫她睡在床上,自己就坐在蒲墩上念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