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土地公,又称福德正神、社神等,是中国民间信仰之一。农历"二月二"(古时为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土地公的圣诞日。在中国南方地区,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普遍奉祀土地公。土地公信仰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虽然土地神的称号众多,但探索其来历,实际与中国古代社会所祭"天、地、社、稷"中的社、稷之神有关。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地公生日为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后改为农历"二月二",土地公生日也称"土地诞"、"社日节"。社日分为春社日和秋社日,古时春社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是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戊,五行属土)。我国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土地神又称"社"、"社神"、"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称"土地伯公"。土地神是广为敬奉的神灵之一。
土地神崇拜是古代先民的原始崇拜,这是因为先民们觉得地载万物,取材于地,所以历史上的二月二土地诞,各乡村民都大肆操办,以祈求地润万物,五谷丰登。农历二月初二,农家户户都舂冬米粿,并用手捏成一块形状象圆饼一样,有大有小。每块粿面印有瓜果和稻穗状等花纹,以象征兴旺吉祥有财气,俗称"土地公粿"。并备好牲醴、酒馔、果品等供筵,焚香虔诚致祭于家堂供奉的土地公神位--福德正神神龛前,以祈福报功,求赐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招财进宝,合家平安。在当日或在三天内,家长携带儿男分别到所耕作的田片,在其田岸壁上压上几张福金纸,叫祭"田头土地",以祈年冬好收成;同时,趁此告知下辈所属田产业份。俗话说:"吃了土地公粿,裤筒卷起起"。此日后,农民就着手"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农事活动。工商界的亦于二月初二奉祀福德正神,虔诚致祭,而且又在每年农历二月至十二月的初二、十六都做"牙",其中二月初二为"头牙",七月初二为"中牙",腊月十六为"尾牙"。
"土地诞"习俗主要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有以祭社习俗为主的"二月二"习俗。从上古开始,社神就成为了祭祀系统中的祀典之神。时至今日,古老的"社神"已有了很多变化,但祭祀土地神的习俗一直保留下来,并随着华人的迁徙,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也开花结果,落地生根。
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能生万物,养育人类繁衍生息,其功德厚大,就奉若神明。自古以来,人们以土地为"神",尊土地为社神,中国民间称"土地公"。当今习俗雕塑或绘画土地公像,大多数是白发髯髯,右手拿着龙杖,左手执元宝,又称"老土地",又称"后土"、社公。他既执掌土地行政,又兼理财务。我们常听到"赚土地公钱"、"土地公送钱"之类俗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以往人死后,上山挖墓地,要向山土地压纸钱租山,出殡行列中要抛撒纸钱--买路钱引行;进葬时,先以酒馔、金纸焚香奉献,以求佐理亡魂引渡安息之事务。可以说土地公集"地政、财政、德政"于一身,职责之重要可见一斑,古例列为"五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