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申花老期刊回收 021-54 26 37 99上海回收电影画报189 309 137 99民国杂志大公晚清民国期刊馆、民国图书文献馆、西文汉学馆、特藏新书馆、线装古籍馆、民族民俗古籍子 《新青年》、《语丝》、《新月》、《生活》周刊、《独立评论》、《观察》周刊、《良友》画报、《东方杂志
大公周报社(南京)
周刊
1945.04.10—1945.07.03
合订一册;1—13期;
主要内容为评论时政,曾以日本撤兵问题、促进全国大团结之具体方案、现阶段青年的任务等为题悬赏征文,其发刊思想与主题可见一斑。主要撰稿人有:章克、胡兰成、汪正禾等。
D类
大学评论
大学评论社(南京)
周刊
1948
—1949
合订一册;第二卷:八、
九、十期,第三卷:五、
六、七期
设有专论、各地通讯、民主墙等固定栏目,另外还有短评、译丛、座谈、一周时报、周末辟栏等栏目。发文立场较为中立,有时也转载一些共产党人发表的文章。主要撰稿人有:刘不同、杜野等。
D类
地方自治
上海地方自治月刊编委会
合订一册;
第一卷:1—12期
其发刊词中提到“由于国内政治局势的不安,……直使人感到一切正向黑暗的深渊陷去……,本刊希望能作为自治工作者的良伴,更希望能作为研究地方自治的大众园地,在此,我们决不偏执一面……”。常设栏目有社评、资料,主要撰稿人有:王醒吾、筑音,丰子恺作漫画。
D类
斗争(影印版)
中国共产党苏、日中央局机关报
1933.02
—1934.09
合订两册;
1—73期(全)
本刊是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的机关报,介绍当前形势,宣传马克思主义。 主要撰稿人有:尚昆、洛甫等。
D类
改进
福建永安改进出版社
1939
—1946
一册;
2:5-6;3:4-12;4:6、
8、9、12;5:3;7:5:
13:3
翻译并发表大量外籍人士所撰文章,介绍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情况。有时开辟“特辑专栏”,探讨诸如“宪政问题”“敌国情况”等一类问题。
D类
观察
上海观察社
1946.09
—1948.12
10册;
1:1-12;1:13-24;2:
1-24;2:13-24;3:1-24;
4:1-24;5:1-18;
在1946年9月1日的创刊号上,聚合了王芸生、傅斯年、冯友兰、费孝通、钱钟书、梁实秋等国内当时第一流的学者专家六十多位,蔚为壮观。在国民党撤销民盟等打压自由主义的行径上,《观察》掷地有声地加以批驳,为了独立和自由,不依傍任何党派,始终坚持尊重独立发言精神,将批评时政与思想启蒙相结合。主要栏目有“专论”“外论选译”“观察通信”“文艺”“读者投书”等。
D类
国际劳工消息
上海国际劳工局中国分局
1册;
2:1-6;1932,1-32,6
主要介绍国内外经济及劳动者之相关情况,发表文章如“一九三一年之国际劳工组织”“中国十年实业计划”“五一运动”等,每期介绍国际劳工之相关消息。
D类
国际周报
新生命社
1941
1册
2卷13-25
无
D类
工作通讯
蒙藏委员会调查室
1941
1册
6-7
无
D类
建设(影印版)
上海建设社出版
1919.08
—1920.12
6册(2套)
1-3:1
《建设》是五四时期中华革命党主办的大型理论刊物。1919年8月1日创刊于上海。由孙中山撰写发刊词,提出该刊宗旨是“广传吾党建设之主义,成为国民之常识,使人人知建设为今日之需要,人人知建设为易行之事功”。胡汉民、汪兆铭(汪精卫)、朱执信、廖仲凯、戴传贤(戴季陶)为建设社社员和刊物主笔,设有“论说”“记事”“通信”“杂录”等栏目,以“论说”为主。采用白话文,曾刊载孙中山的《实业计划》、 李大钊的《“五一”May Day运动史》、德国K.考茨基的《马克思资本论解说》(戴季陶译)等文。所见最后一期为1920年12月1日出版的第3卷第1期。共见到13期。
D类
解放
解放周刊社
2册(2套);
1-5,1946,4-5
主要内容为宣传共产主义,批判国民党反动统治,所发表的代表性文章有 “论毛泽东思想”“谁把国民党办坏了?”等。
D类
觉悟(影印版)
天津觉悟社出版
1920.01
仅1期
2册(2套)
《觉悟》是五四时期的革命刊物之一,周恩来主编,天津觉悟社出版,一九二零年一月创刊,因遭军阀政府的迫害,只出版了一期。
D类
劳动界(影印版)
上海新青年社
1920.08
—1920.12
1册;
1-12,14-19
《劳动界》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向工人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的通俗小册子,内容略分为国外劳动界、国内劳动界、演说、读者投稿、时事、小说、诗歌、调查、通信、闲谈等栏目。其宗旨是要启发工人阶级的阶级觉悟,促进工人阶级的团结,进一步推动工人运动向前发展。
D类
犁头(影印版)
广州广东省农民协会
1926.01
—1927.01
2册(2套);
1-5,7-14,16-23期
1926年1月25日,广东省农民协会在广州创办《犁头》,先为旬刊,后为周刊, 主编罗绮园,主要撰稿人有罗绮园、阮啸仙、伍卓宣、彭湃等,至1927年1月出至第27期。创刊号《犁头宣誓》指出:“我们有一把犁头,一把钢的犁头”,“犁头的唯一的责任,就是开耕的时候,将上层的、枯燥的、龟裂的、减削了培养能力的地面滚个翻身,同时又把那些在地面上潜滋暗长寄生着的莠草乱苗连根铲除,为日后的种子开一条新的生路。犁头的使用是生的创造,恶的铲除”,“我们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媚外军阀、买办地主、劣绅土豪、贪官污吏、骄兵悍将。凡此种种……犹如莠草,势在铲除,使所犁之地,永属于持犁之人。”
D类
民众周刊
上海民众出版社
1945.10-11
1册;
1:1-6
设有“一周间”专栏,介绍一周内时政新闻。曾以“敌伪暴行记述”“各地民众疾苦素描”“社会秘闻”“奸商囤户罪行”等为题向社会广泛征文。主要撰稿人有:沈寂、石琪、萧群等。
周恩来主编
D类
民主
上海民主周刊社发行
1945.10
—1946.10
2册;
1-54
创刊于上海,郑振铎主编,生活书店出版发行。宣传民主政治,揭露国民党执政时,摧残民主的黑暗面。1946年10月31日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
D类
民主青年
大连关东青联总会编印
1948.04
—1949.12
6册;
29号-83号
本刊号召“关东青年团结起来,进一步与工农结合,提高文化政治水平”,发表文章如“青年与劳动人民”“青年与戏剧与战争”“论当前世界形势中的主要矛盾”等。
D类
民主周刊
昆明民主周刊社
1946
1册;
2:25-26;3:1,4-5
《民主周刊》是中国民主同盟第一个地方组织——民盟云南省支部的机关刊物。罗隆基任主编,潘光旦、闻一多、潘大逵先后任社长。《民主周刊》以宣传民盟政治纲领,发表民盟对时局的态度,弘扬民主思想,推进民主运动为宗旨,是当时抗战期间到抗战胜利后大后方最具影响力的民主刊物之一。经常为周刊撰稿的有罗隆基、曾昭抡、潘光旦、潘大逵、楚图南、闻一多,费孝通、闻家驷、张奚若、吴晗、邓初民、尚钺、伍启元、周新民等人。
D类
群众(影印版)
群众周刊社发行
1937
—1949
15册;
1937年12月11日在武汉创刊,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刊物,编辑工作由《新华日报》社指定专人负责。在抗日战争中,由于纸张来源紧张,改为半月刊。战争岁月,它与《新华日报》互相配合,对宣传我党政策,动员人民起来抗战,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抗战胜利后,原计划1946年6月1日将《新华日报》迁到上海出版,但由于国民党当局多方干扰和刁难,一直没有实现,于是党中央决定将《群众》刊物迁到上海出版,并由半月刊改为周刊。肩负起机关报的作用,为向国统区人民传达中国共产党声音,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D类
群众
上海群众周刊社
1946.06
—1947.03
5册;
11:5-12;12:1-12;13:
1-12;14:2-9
1937年12月11日在武汉创刊,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刊物,编辑工作由《新华日报》社指定专人负责。在抗日战争中,由于纸张来源紧张,改为半月刊。战争岁月,它与《新华日报》互相配合,对宣传我党政策,动员人民起来抗战,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抗战胜利后,原计划1946年6月1日将《新华日报》迁到上海出版,但由于国民党当局多方干扰和刁难,一直没有实现,于是党中央决定将《群众》刊物迁到上海出版,并由半月刊改为周刊。肩负起机关报的作用,为向国统区人民传达中国共产党声音,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D类
人民周刊(影印版)
广州人民周刊社
1926.02
—1927.04
3册(3套);
1-31,33-45,47-50;
一九二六年二月四日在广州创刊,张太雷主编。它是中共广东区委的机关刊物。主要撰稿人有:张太雷、邓中夏等。
D类
少年(影印版)
巴黎中共了旅欧总支发行
1922.08
2册(2套);
2-12期
《少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出版的内部刊物,具有鲜明的党刊特点主要内容是宣传共产主义,论证中国走共产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捍卫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周恩来等编
D类
少年中国(影印版)
北京少年中国学会总会
1919.07
—1924.05
8册(2套);
1-4卷,每卷12期
《少年中国》由五四时期最大政治学术团体——北京大学少年中国学会主办,主要发起人为王光祈、李大钊。毛泽东、张闻天、恽代英、邓中夏、赵世炎、高君宇等都是学会会员,李大钊曾任主编。
D类
时与潮
上海时与潮社
半月刊
1946.12
—1948.12
3册;
25:2-6;26:1-6;27:
1-5;28:1-6;29:1-6,
30:1-6;31:2-6;32:
1-6;33:1-3
《时与潮》是一份政治性的综合刊物,1938年4月在汉口创刊,1938年第一卷第5期起迁往重庆出版,1946年出24卷第6期后曾停刊,1946年12月在上海复刊。1949年2月停刊,共出版33卷。上海时与潮社出版发行,邓还溪主编,社长齐世英。此刊是国统区观察时局变化的刊物,影响较大。
D类
时与潮副刊
上海时与潮社
月刊
1942.08
—1948.12
2册;
2:5-6(1943);7:1,3,
7;8:7-9(1947);9:1,
10:2,4-5(1948)
综合性刊物,刊载的文章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发表文章如“原子研究的前途” “戏剧与经验”“维他命与疾病”“给我三天的光明(海伦·凯勒)”等。
D类
时与文
上海时与文周刊编辑部
周刊
1947
—1948
1册;
1:6,10;2:19;3:
22
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期刊,上海《时与文》周刊社出版发行,发行人程博洪,发表沈钧儒、吴晗等人文章。1947年3月创刊,1948年9月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D类
文萃
上海文萃社
周刊
1946.04
—1947.03
7册;
1:26-27,30-50(41-50
重);2:1-22;
16开本周刊,革命读物,上海文萃社出版,孟秋江等主编。1945年10月9日创刊于上海。刊载重要政治文献等内容,反映民主舆论,报道民主运动,宣扬中共政策和主张。作者有郭沫若、茅盾、田汉、马叙伦、宦乡、邓初民、胡绳(公孙求之)、姚溱(厂静)等。辟有“中外文萃”“时事周评”“新闻集萃”“文萃信箱”等栏目。从第2卷23期起为防止国民党当局迫害,改为《文萃丛刊》,32开本,每期更换一次刊头。1947年7月因陈子涛和工作人员骆何民、吴承德等被国民党逮捕而停刊,共出版72期。而这三位新闻工作者,在受尽敌人残酷迫害之后,于1948年12月27日一起被活埋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