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商铺首页 >> 行业资讯 >> 详情

上海线装书回收

时间:2016-05-05 14:56

  上海申花线装书回收 静安区线装书回收 021-54 26 37 99收购小 征集古线装1364 191 7218书,线装书,名人信札,瓷器玉器,青铜器,木器,邮品,钱币,纸,笔,墨,砚,印章,古玩等

  本网从业者们沙里淘金,默默耕耘。本网业务人员员们常年上山过河,走街串巷,足迹遍布除西藏、台湾外的各个省区。据统计,本网已征集古旧书刊8000余万部(册),其中珍善本古籍10000余部,列为国家级珍贵馆藏古籍的5000余部;集配线装古书100万余部,集配中文期刊2000多种近100万套,集配外文期刊3000多种近30万套,集配中文报纸40余种近3000套;装订修补珍贵古籍图书、文献资料100多万册;经销碑帖、字画等3000多万件;为国家文物的征集、管理、保护、供应、流通和文物研究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本网以近三十的良好信誊、悠久的历史、雄厚的资金实力为基础,长期专业高价征集:一切古旧书刊、字画、扇子、古籍善本、线装书、碑帖、印谱、印章、名人信札、老照片、小人书、邮品、纸币、名人字画、毛主席像章、国库券、宣传画、老股票、老钱币、老式钟表、西洋摆件、绣品、红木家具、老地图、老唱片、瓷器玉器、竹雕牙雕、旧笔墨纸砚、古琴乐器、旧紫砂茶壶、竹木牙雕、银元等等。

  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1960年枣红壹角,1962年背绿壹角,新世纪纪念钞龙钞,2008奥运纪念钞,各种连体钞, 老邮票,整年年册,猴票,小本票,老信封,文革信封,文革邮票,实寄封,老明片,文革邮票,中国邮票年册大全,一、二、三轮生肖版,奥运邮品,银元,袁世凯壹元、伍圆,中华民国三年造,中华民八年造,中华民国九年造,中华民国十年造。

  古籍分类

  中国古籍传统的分类法采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四部下再细分为四十四类:

  经部,以儒家经典及其释作为主,例如《御笔诗经图》,也收录古乐、文字方面的书籍。

  史部,主要收录各种体裁的史书,另纳入地理、政书及目录类图书。

  子部的范围比较广,诸子百家、算术、天文、生物、医学、军事、艺术、宗教、占卜、堪舆、命算、笔记、小说、类书等,皆入子部。

  集部,则录诗文集、文学评论及词曲方面的著作;个人著作称“别集”,集体创作称“总集”(例如:《六家文选》)。

  唐刻本,唐代中晚期雕版印刷刚刚出现,抄写本仍是图书的主要形式,流传下来的印刷品多为佛经和历书。

  五代刻本,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公元959年)刻印的图书。包括后唐、后晋、后周刻印的蓝本九经及后蜀、吴越、南唐刻印的类书、别集、佛经。五代刻本大都亡佚,现能见到的多是刻经,有敦煌发现的后晋天福八年(公元934年)所刻《金刚经》,吴越所刻《宝箧印经》等。

  宋刻本,两宋时期(公元960-公元1279年)在宋王朝统治区域内刻印的图书。由于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官私刻书业极为繁盛,刻书范围已包括经、史、子、集各类图书,刻印质量上乘,被历代藏书家视为珍本。

  辽刻本,与北宋同时代,在契丹统治区域内刻印的图书。契丹书禁甚严,辽刻本极少流传。1974年,在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中发现了60余件印刷品,多为辽代刻经,还有最早的刻本《蒙求》。

  西夏刻本,西夏建国于1032年,1227年为蒙古所灭。西夏自创文字,并以西夏文刻印了《大藏经》等书,但传世很少。考古工作者在宁夏贺兰山中发现了8册蝴蝶装西夏文刻经。

  金刻本,大致与南宋同时,在金代统治的中国北方地区刻印的图书。其中以平阳府(今山西临汾)刻书最为发达,官方设有经籍所,主持刻书。金刻本流传下来的不多,较著名的有《刘知远诸宫调》和《赵城金藏》。

  蒙古刻本,元朝立国之前在平阳刻印的图书。基本沿袭金代平阳经籍所旧规。传世品有1247年刻《析城郑氏家塾重校三礼图注》,1249年平阳府张存惠晦明轩刻《重修政和经史证类本草》,1244年刻《玄都宝藏》残卷等。

  元刻本,元代(公元1279-公元1368年)刻印的图书。北方以大都(北京)、平阳为中心,南方以江浙、福建为书坊集中心。元代刻本流传较多,且有独特风格。

  明刻本,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年)刻印的图书。这一时期,无论在刻书地区、刻书形式、刻书范围等方面都远胜前代。流传下来的明刻本以中后期作品较多,正统以前较少。明中期以后刻本有两个显著变化,一是出现了适应于印书的仿宋字,二是线装取代了包背装。

  清刻本,清代(公元1645-1911年)刻印的图书。这一时期,官私刻书业均达到鼎盛。尤其是乾嘉时期,考据学兴起,学者热衷于版本校勘,出现了大批校核精审,刻印典雅的图书。现今流传的古籍大部分是清刻本。其中,乾隆前后所刻精刻本受到学者重视,有不少被列为善本。

  民国刻本,中华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刻印的图书,以汇刻、翻刻历代珍本、善本居多。这一时期,影印、铅印技术已大量采用,传统的雕版印刷势渐衰微。[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