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4 10:30
协助上海仁济医院马雄-陈胜良代挂号攻略个人简介1-3-9-1-6-0-5-9-1-6-4
马雄,男,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感染内科主任兼任消化科常务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擅长慢性肝胆疾病特别是自身免疫性肝病、脂肪性肝病等疑难肝病的诊治。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副所长。曾在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近2年。在Hepatology, Journal of Hepatology, Journal of Autoimmunity等国内外杂志上已发表论文60余篇,SCI收录50余篇。共同主编专著《自身免疫性肝病基础与临床》、《难治性消化系疾病》、《消化病特色诊疗技术》等。现为《Journal of Hepatology》、《Journal of Autoimmunity》、《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中华肝脏病杂志》、《国际消化病学杂志》、《胃肠病学》、《肝脏》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报》等杂志编委。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4项,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一项,领衔上海市教委《非病毒性肝病免疫学研究创新团队》,入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201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4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
相对的看病难
相对的看病难,主要是指由于社会大众的认识问题,造成患者去大医院看专家难,这最突出表现是:全国人民都要到全国最好的三甲医院找最好的专家看病。许多人看小伤小病也涌到大医院,这是目前“相对的看病难”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特征。
曾经有一位住在三甲医院附近的老太太抱怨:看病太难了。为了能挂上号,老太太早上6点就到医院排队挂专家号,也挂上了。为了能够赶上上午抽血化验,老太太早上没有吃饭,等到轮到老人家看病时已经是快10点钟了,还没看上病就发生了低血糖反应,被送到急诊科抢救治疗。其实老太太一直有高血压、高血脂,来医院也就是复查取药。而这些检查治疗,都可以在社区医院完成,但是老太太就认定了这家医院的某位专家,每次都要看专家才算心里踏实。
还有一位19岁的女孩,受凉以后发烧咳嗽,血象不高,胸透正常。但是一定要看专家号。在父母带领下挂了国内呼吸科著名的专家,看病几分钟,开了一盒十几块钱的感冒药就回家了。其实这样的疾病在社区或就近的诊所,完全就可以处理了。
如果这些病例和小病都能够在社区、基层小医院得到处理,相信一些大医院、知名医院人满为患的状况会得到一定缓解,而另外一些医院特别是社区、基层医院,却苦于没有患者的状况也能得到改善。
造成目前上述这种状况的原因多种,其主要是群众对于医疗常识的缺乏,认为自己得了病,年轻大夫经验不足,只有专家才能治好。其实这是对医生的培养过程不了解。其实一名医生要经过至少5年的医学本科教育,才会到临床见习处理病人,再经过5年的临床训练才能成为一名主治医师,如果中间要读硕士或博士至少要再需要3-5年的时间,这样说来一名主治医生至少要经过10年以上的培养。现在各大医院门诊和急诊的出诊医生基本都是主治医师及以上人员,对于临床上的一些多发病常见病均能处置,完全可以满足至少目前一半要看专家的病人需求。如果有一半的病人不去找专家看病,将大大缓解目前看专家难的问题。
绝对的看病难
绝对的看病难,指由于医疗资源的绝对不足,无法满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看病难”。这发生在我国中西部,这些地方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地广人稀,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医疗事业发展滞后,医疗资源有限,医师整体水平低下,药品缺乏,无法满足就诊人员的要求。
2010年,我参加“共铸中国心”赴内蒙古的义诊活动,分到当地农村的一间卫生院,这里仅有8名医护人员,院长兼任财务、人事、外科等职务,内科大夫兼任化验员、护士职责……医院里唯一的医疗设备是一台血压计,还是2009年来义诊时送的。检验科只能做血常规,没有生化仪器,没有胸片、B超,要做得到30公里以外的镇卫生院去做。药房里仅有的抗生素就是青霉素、甲硝唑,还时不时没有。听说北京来专家义诊,整个村里的老百姓都来了,包括附近一家养老院的老人。村里很多人都有严重的骨关节病,直不起来腰,走路很困难。但是都很少来看病,更别说接受过治疗。有的甚至一辈子也没有出过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