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沙棘的特征分为两个方面:
形态特征:多年生灌木或小乔木,雌雄异株;植株高1~2米,有时可达8米,具棘刺;幼枝及幼叶具银白色鳞片,有时具白色星状柔毛,老时脱落或部分脱落;单叶互生,窄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8厘米;宽4~8毫米;花序生于幼枝基部,无花瓣,萼片2,深裂,花先叶开放;果实圆球形,直径5~8毫米,橙黄色;花期4~5月,果期9月。生于海拔1000~3500米高山峡谷、坡地、沟谷。
性效特征:沙棘味酸、苦,性平,人脾、胃、肺、肝经。能补脾益气,开胃消食,益气生津,可用治脾气虚弱或脾胃气阴两伤,症见食少纳差、消化不良、脘胀腹痛、体倦乏力等。又补肺敛肺,止咳祛痰,用于肺虚久咳或咳喘痰多。还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之功,可用治胸痹心痛、跌打损伤、妇女月经不调等瘀血证。
地理分布
产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部。常生于海拔800-3600米温带地区向阳的山嵴、谷地、干涸河床地或山坡,多砾石或沙质土壤或黄土上。中国黄土高原极为普遍。
药用价值
沙棘性温味酸涩,具有活血散淤、化痰宽胸、生津止渴、清热止泻的功效,主治跌打损伤、肺脓疡、咳嗽痰多、呼吸困难、消化不良、高热伤阴、肠炎痢疾、胃痛、闭经等病症。沙棘中黄酮可提高血清补体水平,增强巨噬细胞的功能,故既可补充营养,又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止咳祛痰,消食化滞,活血散瘀。用于咳嗽痰多、消化不良、食积腹痛、跌扑瘀肿、瘀血经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