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正式公开发布。据介绍,本项技术路线图为“1+7”,进一步提出了节能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动力电池等七大领域,并分别形成了各自细分领域的技术路线图。它还提出更为具体的行动目标,即至2030 年,乘用车新车油耗3.2升/百公里,商用车油耗同步国际先进水平,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总体销量的比例达到40%以上,完全自动驾驶车辆市场占有率接近10%。
事实上,我国是第一个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新兴行业的国家。据了解,“十二五”规划明确将新能源汽车列入七大战略新兴行业,“十三五”期间该行业有望继续获得支持。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又将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列为重点发展十大领域之一,这标志着建设汽车强国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之后,国务院办公厅还发布了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 2020年基本建成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满足超过500万辆的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迎来政策春天。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9月,国家及地方共出台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60多项,其中国家出台的政策超过16项。具体来看,购车补贴、不用摇号、不必限行等一系列新政不断落地,驱动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力量正在积聚。
智能网联汽车市场有望爆发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技术路线图中,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规划尤其吸人眼球。根据路线图,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将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发展阶段。按照路线图规划,专业电动平车公司实现汽车自动驾驶,共分为四步走,至2025年或更长时间实现高度或完全自动驾驶。
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公告,奇瑞新能源汽车项目正式通过审批,奇瑞新能源也获得了继北汽新能源、长江 EV、长城华冠之后的第四张新能源汽车生产牌照。
行业已经达成共识:未来10到15年,甚至在更长时间内,传统燃油车仍将是汽车行业的主流。因此,对于连续7年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中国来说,要应对日益严苛的油耗及排放法规,除了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加快传统汽车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也势在必行。
那么,传统燃油车还有多大的节能潜力?能耗的进一步降低要依靠哪些领域的优化?中国又将因此制定怎样的节能汽车发展路径?
美国是全球最早创建汽车企业平均燃油消耗量评价体系的企业,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CAFE体系,可以说,CAFE标准施行多年来有效促进了美国创新电动平车技术发展。可以看到,美国的节能技术相对中国来说还是比较先进的,尤其在混合动力和新能源技术的应用方面,它在全球领域都处于比较靠前的位置。但另一方面,由于其车辆大型化比较严重,整备质量较高的SUV、皮卡等车型广受欢迎,从而导致了美国汽车企业的平均油耗相对较高,2015年其平均油耗水平跟中国差不多,大概在6.7L左右。
欧洲则主要是通过清洁柴油机技术和小型强化直喷汽油机技术实现了油耗的降低,现在的乘用车平均油耗大概在5L左右。
大家知道大众的排放门事件对欧洲的清洁柴油机技术带来不小影响,但是从我们与欧洲各个机构或者整车企业的交流来看,未来他们不会放弃清洁柴油机技术,但是会进一步加大对清洁汽油机(增压汽油机)、多档位自动变速器以及低摩擦等节能技术的应用。同时他们对汽油机的增压路线会由目前的Downsizing逐步向Rightsizing的方向转变,也就是说,不再一味追求汽油机的小型强化,而是通过适当扩大发动机的排量,使它能够适应中高端的车型,从而使更多的节能技术在发动机上得以应用。那么,应对未来4L/100km以下更严格的油耗法规,欧洲可能主要是依靠插电式混动技术的普及运用来实现。
三大挑战考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在未来智能网联汽车时代,中国拥有诸多优势。普华永道直言,大批精通技术的消费者的推动、政府层面的支持以及市场对于网联汽车需求量的扩大,这些因素都促使中国有望在国际创新的前沿拔得头筹。北汽集团新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荣辉也指出,互联网技术需要人口基数支撑,中国上网人数的优势造就领先的互联网技术。
不过,要实现至2025年或更长时间实现高度或完全自动驾驶的目标,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仍旧面临不少难题。其一,无人驾驶技术能否保证安全。近期,媒体接连报道特斯拉汽车发生交通事故。特斯拉方面对此表示,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目前尚不能达到完全自动驾驶。德国最近则发出警示,驾驶员禁止开启自动驾驶。
其二,智能网联的商业回报是否具有吸引力。从目前来看,大部分互联网企业早早涉足汽车行业,但却长久停留在概念阶段。乐视宣布造车已经两年,如今在量产前夕又出现风波;苹果大张旗鼓筹备生产汽车后,最近又宣布退出汽车项目。业内人士分析称,智能网联汽车的投资回报尚不明朗,对企业的生产、制造、销售能力均是巨大的挑战。
其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能否实现协同创新。专家指出,智能网联汽车横跨多个行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利益相关方协同创新。道路建设与车企规划、互联网企业与传统车企、政府部门与车企之间需要通力协作,积极培育智能网联汽车的生态体系,才能打破困扰行业发展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