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辆"后补贴政策"10月望落地 健康发展和平衡管理
新能源车“后补贴时代”如何平衡发展与管理
从此前对于新能源汽车过度补贴的讨论,到今年初骗补事件曝光,再到9月初财政部关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专项检查通报的发布,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繁荣背后,如何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成为行业内外关注的话题。
虽然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包括《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以及《新能源汽车碳配额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在内的新政频出,但业内对于行业该如何规范管理激辩不断。
此外,不断收紧的政策也让不少企业产生一定焦虑,甚至有媒体预测,随着新能源汽车政策的出台,行业面临重新洗牌。
日前,在寰球汽车举办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问题研讨会上,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原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以及寰球汽车集团董事长兼CEO吴迎秋等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就“后补贴时代”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该如何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当日参会专家普遍认为,新能源的管理应该抓住大的方向和原则,也要给企业一定的自主权,才能促使湖北武汉升降机企业健康发展。
在清查骗补告一段落之后,业内如今更关心的是今年新能源补贴何时落地。
国家此前对新能源客车补贴从30万~50万元不等,加上一些地方政府再参照国家标准1∶1补贴,部分企业每出售一辆8米以上电动大巴,则可拿到100万元补贴。不过,受骗补“阴霾”影响,今年新能源补贴迟迟未敲定,新能源汽车增速明显放缓。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8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4.2万辆,同比增长81.5%。其中,新能源商用车销量同比仅增长36.9%。前8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25.8万辆,同比增长111%。而201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3万辆,同比增长3.4倍。据工信部统计,今年7月纯电动客车生产首次下降高达40%,8月情况有所好转,纯电动客车生产同比增幅为30%,这主要是宇通与比亚迪这两家在拉动。
上述租赁企业负责人谈到,因“骗补”事件冲击,今年新能源车采购计划多少受到影响,2016年新能源车补贴政策至今未推出,供求双方在订单价格上存在分歧,新能源乘用车情况还略好些,而商用车贴补动辄几十万,部分中小型客车制造商业务基本处于停滞中,而大型客车制造商稍好些,先将补贴计算入售价,但可能附加一些条件。
2016年新能源补贴何时出炉?参加工信部相关会议的刘英近日在深圳一机构新能源汽车高端专题会议上称,2016年新能源补贴原本预定在7月出台,但由于骗补事件复杂性导致延后,预计在10月出。“新能源汽车准入门槛以及补贴要求都将不断提高,新能源车补贴标准有具体要求,比如能耗、电池容量以及最高补贴金额等有具体要求。”刘英谈道,当前新能源汽车中央和地方补贴叠加,补贴力度过大,取消地方补贴将是大趋势。预计到2020年之后,政府补贴将全部取消,改为市场补贴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在乘用车领域,私人电动车将会有较大发展空间,此外,充电桩建设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社会资本加入。
刘英还称,中国很快会出台电动客车的安全标准,安全标准将会提高,但并非将三元电池排除在外,而是当成考量标准之一。整车与电池应该集成开发,未来对新能源车的监管方向不是管电池而是管整车厂,要建立全程追溯体系,用大数据对电池、电机、电控等全程监控,这对整车厂提出更高的要求。
新能源汽车的管理如何警惕“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新能源汽车发展需要在供需两端发力,两手并用。需求端方面,要让消费者喜欢用、愿意用新能源汽车;供给端方面,则需要政府企业共同努力,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新能源汽车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开拓新能源汽车市场。两手并用就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与政府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相互配合。
电动汽车市场化的关键是补贴退坡+积分制(或碳配额制)。实现电动汽车市场化,终究要由汽车企业来主导,所以在电动汽车持续发展的大格局下,车企不能存侥幸心理,不搞短期行为,要下定决心做长远打算,掌握核心技术,将电动平车公司建设为强大的专业性公司。
在新能汽车政策推动方面,政府要干预,但前提是要搞清楚干预什么,这是核心。产业政策有两个核心点,一是不能替代市场;二是产业政策要管产业而不是企业。现在各个领域都有意见,这说明新能源汽车政策存在一定问题。新能源汽车政策要参考《婚姻法》的制定办法,即只管最基本的,不能管死。
以前,在对汽车行业的管理中,一直没有摆脱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老毛病。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否也有这样的问题,值得思考。
对下一阶段新能源相关政策的出台有什么建议和意见?
我还是主张新能源汽车产业需要有补贴。当一个产业弱小时,就要有补贴,只是怎么补,补哪一个环节十分重要,还有如何防止骗补。当然,补贴还是需要逐年递减。
政府对新能源汽车无论是奖励措施还是惩罚措施,政策出台一定要给企业留一个适应和调整期。此外,新能源汽车必须高标准、严监管。对生产电动平板车企业来讲,无论是生产质量标准,还是技术安全和环境保护标准等,一定要和国际接轨,同时要严格加强监管。
事实证明,过度补贴必然妨碍市场化,而且副作用很大。现在的补贴太吸引人了,高补贴成就了汽车企业的高利润。实际上,在电动汽车刚开始补贴时,1瓦时的动力电池卖8元,部分可卖到6~7元,但现在1瓦时动力电池的价格是2.2元,既然电池价格占到整车三分之一,为何电池价格下降了,补贴不能降?
车企对补贴的依赖不利于企业发展,也不利于电动汽车市场化,必须在市场化过渡进程中进行改变。
新能源汽车补贴有望10月落地
在经历了“骗补”阴霾后,政府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实施能耗积分管理等,未来甚至要进行大数据全程追溯管理
[目前,大约90%的充电桩运营企业都处于亏损中。徐征鹏分析指出,一些为了获取政府补贴而谋求眼前利益投资充电桩建设运营的企业,价格竞争无序且未来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很难走得远。]
随着清查骗补、政策堵漏以及准入门槛提高,中国新能源车正逐渐回归理性。2016年新能源车补贴有望于今年10月“靴子”落地。中国汽车工业研究院北京分院院长刘英近日在深圳透露上述消息。
“骗补”阴霾散去
面对几万、几十万甚至百万元的补贴诱惑,部分新能源车企一度步入歧途。
“尤其是去年,钻新能源补贴漏洞的企业较为猖狂,有的新能源客车制造商开出的条件特别优惠,承诺将车卖给我们而不要钱,甚至还可以倒贴钱给我们。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现象,肯定是存在骗补。”一家从事新能源车租赁企业的负责人近日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9月8日,财政部通报了苏州吉姆西、苏州金龙、深圳五洲龙、奇瑞万达贵州客车以及河南少林客车等五家客车企业骗补的调查结果,涉及金额达10.1亿元。其中,吉姆西通过编造虚假材料采购、车辆生产销售等原始凭证和记录,上传虚假合格证,违规办理机动车行驶证的方式,虚构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业务,虚假申报等手段骗补。其他4家则是车辆未生产便提前办理机动车行驶证来骗补。相关部门对这5家企业停止执行中央财政补贴,并取消苏州吉姆西的整车资质。
万亿级市场
在2016年新能源补贴落实前,多项关于新能源汽车管理方面的文件在最近陆续出台。上个月,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重新划定新能源汽车范围,提高企业准入门槛,强化产品安全监控。发改委于上月发布《新能源汽车碳配管理办法》征求意见,工信部在本月发布《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暂行办法》(下称“积分管理”),从多方面探索完善对新能源汽车监管,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谈到,商用车新能源车骗补现象明显,乘用车发展新能源冷热不均,合资企业发展新能源力度不足,需要政策强制引导。积分管理总体上是符合预期的方法,确保2020年油耗5升目标和500万新能源目标,但仍有漏洞,应该进一步完善。在他看来,今年第四季新能源汽车情况将好转。
深圳五洲龙等企业经过前几个月低迷之后,今年9月起,新能源客车生产线又开始活跃起来。新能源汽车政策“亡羊补牢”,通过骗补整顿后,行业正逐渐规范。
预计第四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将是第三季度的两倍,今年新能源销量至少有50万辆。吴辉表示,2016年第二季度,电池出货量6.4Gwh,环比下降26.4%,除了4月工信部发布电池行业规范这一因素之外,与政府新能源汽车补贴迟迟不定也有关,部分新能源车企订单减少,电池企业出货量受到影响。
电池以及材料价格将保持年均5%~10%的幅度下降,不排除低端市场价格下降得更快,价格下降更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车企正逐步往电池、电池包等产业链延伸,产业链整合趋势明显。不仅比亚迪,北汽、吉利等企业也开始选择自产电池以及电池包。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商数量近200家。鉴于新能源车未来的发展,不仅越来越多自主车企以及合资企业加快布局,一些互联网企业以及零部件企业也陆续迈入造车之列。乐视加快推进跨界造电动车进程,乐视创始人贾跃亭最近宣布,乐视汽车已完成10.8亿美元融资。威马汽车近日也获得首轮10亿美元的融资金额,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志于2018年推出首款电动车。
目前,大约90%的充电桩运营企业都处于亏损中。分析指出,一些为了获取政府补贴而谋求眼前利益投资充电桩建设运营的企业,价格竞争无序且未来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很难走得远。现在,公共充电桩的使用率普遍不足5%,加上充电桩投入运营后的维护成本较高,未来将有大量充电桩运营企业被淘汰出局。
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不仅是千亿级的市场,还将是万亿级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