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商铺首页 >> 行业资讯 >> 详情

中医体质辨识仪对食疗养生理论的理解

时间:2023-03-28 15:10

  中医体质辨识仪认为食疗养生是我国传统中医文化,对于调理身体,维护人体机制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3000多年前,中医学就分出了 "食医〃专科,专门用食物来 治疗疾病。按照中医"药食同源"的思想,许多食物本身就可作药 物,如大枣、浮小麦。同理,许多药物也可以是食物,如茯苓、何首

  乌、黄精等。所以日常生活中,只要针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制iT相应的 食谱,就会在不知不觉地愉快进餐中纠治或预防了某些疾病。这就是 中医常说的"药补不如食补”。

  谈到食补,首先要了解中药的四气与饮食的五味。四气又叫四性, 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其实,"寒"与"凉"、 "温〃 与"热"都只是程度的区别,所以四气实际上只有寒、热两大类。 凡能治热性病证(即实证、热证)的药,就属于寒性或凉性,如茵 陈蒿是凉药,治黄疸身热,•黄连是寒药,治热火口臭。凡能治寒性病 证(即虛证、寒证)的药,就属于温性或热性,如草果属温性,能 治胸腹冷痛和发冷偏重的疟疾;附子则是热注,能治阳气衰竭、四肢 寒冷。另有一种平性药,实际上也有偏寒、偏热的区別,如茯苳甘平

  偏温、猪苳甘平偏凉,所以习惯上仍称"四气〃而不称"五气"。

  食物则分辛、甘、酸、苦、咸五种味感。另有淡味、涩味,因为 不是很显著,习惯上也就不予考虑了。应该说,最初的五味,绝对是 指食物口感而言,后来慢慢就有了一些扩展。比如鸡肉,药典称其 "味甘〃,但事实上有甜味吗?显然没有。味道不同,药理作用相应地

  也就不同。一®i人为,辛味(辣)能散能行,如荆芥散风,川芎活血, 砂仁行气;甘味(甜)能补能缓,如黄芪补气,阿胶补血,甘草缓急; 酸味(涩)能收能敛,如山茱萸敛虚汗,金櫻子止遗精,五子止久 泻;苦味能泻能燥,如黄连泻火,大黄遇便,苍术燥湿;咸味能软坚 润下,如芒硝润燥粪,海藻治瘰疬(淋巴结核)等;淡味则渗湿利

  现代医学已经分析出药味不同,所含的化学 成分也确实有别。味辛的多含挥发油,味酸的多含有机酸,味甘的含 糖类,味苦则含生物碱、甙类或苦味质,味咸的多含钠类、盐类等。 两种以上的药物或食物相搭配,所产生的综合化合作用也不相同。中 医处方讲究君、臣、佐、使,原因正在这里,神妙也正在这里。

  怎样理解《内经》中所标示的食疗大原则呢?我的理解是这 样:

  "春养脾、食凉、多甘少酸'是说春天气候潮湿,要注意保养脾 脏(脾喜燥恶湿);饮食不宜太烫,避免汗多伤阳气;多吃些补中的 饮食,少吃些固表的东西,以防阻遏身中生发之气。这里的〃甘' "酸〃,只能作借代修辞来从广义上去I廝,千万不能撕_局限于甘、 酸性味的饮食或药物。

  "夏养肺、食寒、多辛少苦〃,指夏天气温高,呼吸急促,要注意 保养肺脏(肺司气);饮食宜微温不烫,避免助汗伤阳气;多吃散风 解表物,保持毛孔通畅,少食燥性物品,防止伤津而更畏暑热。

  "秋养肝、食温、多酸少辛〃,指的是秋天气候干燥,血液浓度大, 要保养肝脏(肝藏血养筋);饮食要热一点,避免折损胃气;多吃补 中固表的食物,增加御寒能力,少吃辛辣发汗的食物,防止伤津而助 燥上火。

  "冬养心、食热、多苦少咸'谓冬天气候寒冷,万物闭藏,人久 居室内,精神容易郁闷,所以要保养心脏(精神);饮食不宜冷,冷 则更增寒意,且伤胃气;多吃温补又清火(不上火)的食物,別贪熏 腌腊货。

  "四季多咸、少甜养肾"。此外,还有一条总的原则,就是要注 意培补肾气(肾为先天之本,咸养肾)、养护脾胃(脾胃为后天之 本,脾喜燥恶湿,甘甜助湿生虫,使人胀满)。

  很显然,《内经》所说"多甘少酸〃,并非"多吃糖少喝醋", 而是宏观的饮食养生原则。至于究竟该吃些什么,那就只能根据自身 的身体状况,参照季节气候来酌定了。建议大家有时间多翻些有关书 报,多和有经验的朋友、医师交流,时间一^,相信您也会成为很好 的食疗师的。